师说①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孰能无惑⑤?惑而不从师⑥,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⑦。生乎吾前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吾从而师之⑩;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2)?是故无贵无贱(13),无长无少(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5)。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17),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8),而耻学于师(19)。是故圣益圣(20),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2),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2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4);小学而大遗(25),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6),不耻相师(27);士大夫之族(28),曰师曰弟子云者(29),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30),道相似也(3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5),其可怪也欤(36)!
圣人无常师(3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8)。郯子之徒(39),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1),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之(47)。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郡望昌黎,故称昌黎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先后任节度使判官、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令。宪宗时,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升刑部侍郎。因劝阻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等职。谥号“文”,世称韩文公。韩愈以复儒学为己任,终生排斥佛老。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文,提倡散体,领导了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古代语言巨匠之一,对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韩愈要求文章写作要语言独创和“文从字顺”。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亦能自成一派。有《韩昌黎集》。
〔注释〕
①说:议论文的一种。
②学者:即求学者。
③传道:传授儒家之道。受:同“授”。业:指儒家经典,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解惑:解答“道”和“业”方面的疑难问题。
④人非生而知之:《论语·季氏》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此处化用其意。
⑤孰:谁。
⑥从师:跟随老师学习。
⑦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始终得不到解决。
⑧乎:于。
⑨闻道:懂得道。固:本来。
⑩从而师之: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以……为师,意动用法。
(11)吾师道:我学的是道。师:学习。
(12)庸知:岂用知道。此句是说,哪里还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
(13)贵、贱:指地位高低。
(14)长、少:指年龄大小。
(15)这两句是说,哪儿有道,哪儿就有我的老师。
(16)师道:从师之道。
(17)出人:超出一般人。
(18)下:比……低下,不如。
(19)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20)益:更加。
(21)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其:大概,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22)耻师:以从师为耻。耻为意动用法。
(23)句读(dòu):文字诵读的断句分逗。语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但诵读时又需停顿处为“读”(同“逗”)。
(24)这几句是说,不知句读,则从师;疑惑不解,反而不从师。不:同“否”。
(25)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句读之事)而丢了大的(道、业)。
(26)巫医:古代巫、医不分,故连用。巫是以乐舞降神为业者,迷信说巫能治病。乐师:歌唱奏乐者。百工:各种手艺人。
(27)不耻相师:不以相互为师、相互学习为耻。耻:意动用法。
(28)士大夫:古代有知识地位高的人。族:类。
(29)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之类的话。
(30)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31)道相似:道方面的修养相近。
(32)“位卑”两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认为有失身份而感到耻辱;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认为近于阿谀谄媚。
(33)师道之不复:古代的从师之道不能恢复。
(34)君子:指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看不起。
(35)乃:竟。反:反而。
(36)欤:语气词。
(37)常师:固定的老师。
(38)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国君,郯子在鲁国与鲁昭公谈过官制之事,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制。苌(cháng)弘:周敬王时大夫,孔子至周,曾向他请教音乐。师襄:鲁国乐官,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dān):老子,孔子曾向他学礼。
(39)郯子之徒:上文所说的郯子、苌弘等人。
(40)语出《论语·述而》。
(41)不必:不一定。
(42)术业:学业。
(43)李氏子蟠(pán):即李蟠,是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中进士。
(44)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与传文。六艺:即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已不存。传是解释经文的书。
(45)不拘于时:不受当时不肯从师的不良时俗所拘束。
(46)嘉:嘉奖,赞赏。古道:古代的从师之道。
(47)贻(yí):赠送。
〔解读〕
这篇论说文,是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此文的写作背景时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体现了极大的反抗错误潮流的勇气。
文章开篇立论,第一段正面提出从师之重要、师之作用以及从师之道等论题。“学者必有师”、“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传道、受业、解惑”阐明了师之作用。不以贵贱少长为准,而以闻道之先后和“道之所存”为本,是从师之道的基本原则。作者以干脆利索的语言,提出了这些论点,句句言之有理,语语带感情,体现了极强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又间以有力的反问句式,显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文章具有不可反驳的特点和巨大的说服力。
第二段以破论为主,先慨叹师道之不传,再逐层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在驳论时,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一是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论证了从师或耻于从师,是造成“圣益圣”与“愚益愚”的原因所在。通过对比,使耻于从师之谬不言自明。二是将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进行对比,使耻于从师者的昏聩糊涂昭然若揭。三是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显示出士大夫的耻师是不明智的。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证,进一步论述了学者必从师的道理,此论据极有说服力。此段还提出“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重要论点,对后人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有破有立,先立后破,立论理由充足,破论反驳有力。全文说理透辟,论证雄辩,能服人以理,感人以情。文章使用不少排比句、对偶句,富于气势和节奏,体现出对称美和整齐美。还穿插一些反问句、感叹句,起到了帮助作者论证论点和抒发感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