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37

第37章 阿房宫赋-杜牧

阿房宫赋①

杜牧

六王毕②,四海一③。蜀山兀④,阿房出⑤。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⑥。骊山北构而西折⑦,直走咸阳⑧。二川溶溶⑨,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⑩,檐牙高啄(11)。各抱地势(12),钩心斗角(13)。盘盘焉(14),囷囷焉(15),蜂房水涡(16),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7)。长桥卧波(18),未云何龙(19)?复道行空(20),不霁何虹(21)?高低冥迷(22),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23);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4)。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25),王子皇孙,辞楼下殿(26),辇来于秦(2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28)。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9);绿云扰扰,梳晓鬟也(30)。渭流涨腻,弃脂水也(31);烟斜雾横,焚椒兰也(3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3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35),缦立远视(36),而望幸焉(37)。有不见者,三十六年(3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39),几世几年,剽掠其人(40),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41)。鼎铛玉石(42),金块珠砾(43),弃掷逦迤(44),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5)。

嗟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46)。秦爱纷奢(47),人亦念其家(4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9)?使负栋之柱(50),多于南亩之农夫(51);架梁之椽(52),多于机上之工女(53);钉头磷磷(54),多于在庾之粟粒(55);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6);直栏横槛(57),多于九土之城郭(58);管弦呕哑(59),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60),日益骄固(61)。戍卒叫(62),函谷举(6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64)。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65),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66),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7)。

〔作者〕

(见前《过华清宫》)

〔注释〕

①阿(ē)房(páng)宫:兴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故址在西安城西约十公里的阿房村附近。后为项羽焚毁。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②六王:指战国末被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有齐、楚、燕、韩、赵、魏。毕:完毕,被消灭。

③四海:天下。一:统一。

④蜀山:泛指蜀地之山。兀(wù):高而上平,形容山的光秃。此句是说,蜀地之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了,用于建造阿房宫。

⑤出:出现,建成。

⑥这两句是说,阿房宫覆盖着三百馀里的地面,雄伟的建筑物遮蔽天日。

⑦骊山:在临潼县东南。北构而西折:从骊山北麓建起,然后折向西边。

⑧直走:一直通向。

⑨二川:渭川和樊川。溶溶:水盛的样子。

⑩廊腰:连接着宫殿的走廊,如同人腰。缦回:如缦带一样萦回曲折。缦:无花纹的帛。

(11)檐牙:房檐的滴水瓦,整齐排列如同牙齿一样。高啄:檐牙像鸟在高处啄物一样。

(12)各抱地势:阿房宫的建筑按地势而建,似与地势相抱。

(13)钩心斗角:宫室屋角伸出,似在钩探宫室之中心区;诸屋角相对伸出,似相互争斗。

(14)盘盘:盘旋曲折的样子。

(15)囷(qūn)囷:环绕回曲的样子。

(16)蜂房水涡:楼阁如蜂房之密,如漩涡之纡回。

(17)矗:高耸。落:座、所。此句是说,高耸的楼阁不知有几千万座。

(18)长桥:阿房宫有横跨渭水的长桥。

(19)龙:指长桥,桥在渭水上,如巨龙。此句故作疑问,表示作者对桥的惊叹。

(20)复道:楼阁之间的空中通道。

(21)霁:雨后初晴。雨后天晴才有虹,此句故作疑问,是说又不是雨后初晴,为何有彩虹呢?此虹指行空的“复道”。

(22)冥迷:迷茫不清。

(23)“歌台”两句是说,台上的歌声美妙动听,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使人感到似乎处在融融的春光中。

(24)“舞殿”两句是说,舞台上舞蹈结束,舞袖不举,冷冷清清,使人感到如在凄冷的风雨中。

(25)嫔(pín):宫中女官。媵(yìng):陪嫁的人。嫱:宫中女官。此句泛指六国宫妃。

(26)辞楼下殿:是说六国的妃子宫女王子皇孙都离开了自己的宫殿。

(27)辇(niǎn)来于秦:乘车来到秦国。辇:车,作动词,乘车。

(28)“朝歌”两句:他们日夜歌唱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29)“明星”两句:像明星闪烁,那是她们在打开梳妆镜。荧(yíng):星光闪烁的样子。

(30)绿云:指宫女们乌黑浓密的头发。扰扰:多而纷乱。鬟(huán):发髻。

(31)“渭流”两句是说,渭水上漂起一层油腻,是宫女们倒的洗脸水。脂水:有脂粉的洗脸水。

(32)“烟斜”两句是说,烟雾飘扬,是她们燃起了椒兰。

(33)“雷霆”两句是说,如阵阵雷声令人突然吃惊,是秦始皇宫车经过。

(34)辘(lù)辘:车行声。杳(yǎo):远。

(35)“一肌”两句是说,宫女们精心打扮,肌肤容貌极尽娇美。肌:肌肤。容:容貌。极:尽。妍(yán):美丽。

(36)缦(màn)立:久立。

(37)幸:皇帝驾临或为皇帝所宠爱。

(38)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从公元前246年至前210年。此二句是说很多宫中美女一生也没见过秦始皇的面。

(39)收藏、经营、精英:指六国的财宝。

(40)剽(piāo)掠:掠夺。其人:六国人民。

(41)“一旦不能有”两句是说,六国一旦亡国,无法保护这些财物,便都送进了阿房宫。

(42)鼎铛(cheng)玉石: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铛:一种平底锅。

(43)金块珠砾: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珠玉当作砾石。

(44)逦(lǐ)迤(yǐ):绵延。

(45)秦人:指阿房宫中的人。

(46)“一人”两句是说人心皆同。

(47)此句是说秦始皇爱好奢侈。

(48)此句是说老百姓也关心自己的家计生活。念:挂念,关心。

(49)“奈何”两句是说,为什么对锱铢一样小的东西都搜取尽,而又挥霍如泥呢?锱(zī)铢(zhu):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

(50)负:承担。栋:栋梁。

(51)南亩:泛指田亩。

(52)椽(chuán):架在梁上支撑屋顶瓦片的木条。

(53)机:指织布机。

(54)磷磷:钉子多而显露的样子。

(55)庾(yǔ):露天谷仓。

(56)帛缕:衣服上的线。

(57)直栏横槛(jiàn):纵横的栏杆。

(58)九土:九州,中国。

(59)呕哑:乐声嘈杂。

(60)独夫:失去人心的暴君,此指秦始皇。

(61)骄固:骄横而自以为是。

(62)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63)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攻下函谷关,入咸阳,秦王子婴降。

(64)“楚人一炬”两句,指项羽入关烧秦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65)族:灭族。

(66)递三世:传递了三代,即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

(67)“后人”两句是说,后人哀叹秦朝灭亡,若不引为借鉴的话,更后的人也会哀叹他们的。

〔解读〕

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825—826)年间,唐敬宗即位后,荒淫奢侈,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此文的写作背景。由此可知,本文虽然写的是历史,其用意是批评晚唐统治者的奢侈荒淫。这不是一篇纯粹描绘宫殿建筑的说明文,而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文章中,作者对时弊的讽谏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是极其深刻的。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以及歌舞之盛。文章一开头便交待了阿房宫是在天下统一的历史大背景下建造的,此背景表明这一宫殿非同一般。“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不知其几千万落”等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宏伟巨丽及建筑之多。然后,用赋的方法直接描绘阿房宫曲折的走廊、高挑的屋檐、高耸的楼阁、空中的通道等等;再用比喻的方法,写如龙的长桥、如虹的复道等。写歌舞则别出心裁,歌舞的进行与停止竟会影响到天气,可见歌舞之多、场面之盛。

第二段写宫女之多以及生活之奢,衬托出秦始皇的荒淫无度。宫女梳妆,镜若繁星;所弃洗脸水居然使“渭流涨腻”,此夸张手法写出了宫中美女多不可数。宫女虽然生活奢华,但精神感情却十分空虚。“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个动作细节,写出了宫女们可怜的内心世界,更可悲的是,有的宫女一生也见不上秦始皇一面。作者通过这些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表达了对统治者残害宫女的无情批判。

第三段写秦国的残酷掠夺和惊人的奢侈浪费。“倚叠如山”的天下财富为秦国所占有,他们以金为土,以珠为砾,浪费无度。作者在语带夸张的铺叙中,流露出了尖锐的讽刺。

第四段慨叹秦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必将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反抗,最终导致灭亡。作者先写人心,表明人心不可失。接着连用六个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严厉指斥秦国统治者的豪奢无度,使天下人心丧尽,从而戍卒一呼,秦国遂灭,阿房宫化为一片“可怜焦土”。

末段为作者的议论。指出六国之亡,强秦之灭,原因都在自身。这自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天下之人的爱,这一论点颇为中肯。所以,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必须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否则,必将重蹈秦亡之覆辙。

本文作为古文之名篇,一方面是因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写出了阿房宫这一著名古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宫中的豪华生活,也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感慨和对历史教训的精辟总结。另一方面,本文在艺术上也极为成功。文中有记叙、描写,也有议论、抒情。作者将描写与议论紧密结合,而抒情则寓于描写和议论之中。文章前半部分以叙述描写为主,为后面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半部分则以议论为主,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在句法上,运用骈散相间的句式,错落有致;又多用排比句、对偶句,不但使文章富于节奏感和对称美,并且形成了较强的气势。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本文很少使用典故,而多用赋法、比喻和夸张,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