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孟子选注
18146300000014

第14章 公孙丑下(3)

【注释】①致为臣而归:朱熹《集注》云:“孟子久于齐而道不行,故去也。”②得侍同朝:旧读以“得侍”为句,以“同朝”属下读,焦循《正义》引孔广森说谓:“‘得侍同朝’者谦词,言与孟子得为君臣而同朝也。‘甚喜’,王自言甚喜也。俗读‘得侍’绝句者谬。”译文从之。③时子:赵注云:“齐臣也。”④万钟:朱熹《集注》云:“钟,量名,受六斛四斗。”⑤矜式:效仿。⑥陈子:孟子的弟子陈臻。⑦十万:焦循《正义》引阎若琚《孟子生卒年月考》谓:“此盖孟子通计仕齐所辞之数,非一岁有也。”

⑧季孙子叔疑:孟子弟子也。⑨龙:通“垄”,高出地面而类似于田埂的土堆。

⑩丈夫:成年人。孟子最后一段话是批评齐王垄断了财利,却又没有决心行仁政,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译文】孟子辞掉官职要返回故乡,齐王去看望孟子,说:“过去企望见到你而没有机会,后来能同朝相处,我很高兴,现在你又要抛下我返回故乡,不知道以后还能再相见吗?”孟子答道:“这个我不敢要求了,但内心是很企望的。”另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送幢房屋给孟子,用万钟粟米来养活他的弟子,让大夫和国人们都有所效法。你能否替我告诉孟子?”时子托陈臻转告孟子,陈臻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可是时子哪里知道这事不妥当呢?如果我想发财,辞去了十万钟粟米的待遇去接受这一万钟粟米,这是想发财吗?季孙说:‘好奇怪啊,子叔疑这个人!自己去做官,别人不用也就罢了,又让自己的儿子、兄弟去当国卿。哪个人不想升官发财?而他却要把升官发财私下垄断起来。’古时候的集市交易,以自己有余的东西来换取所没有的东西,由有关部门加以管理。有个低贱男子,必定要找个高处登上去,借以左右观望而网罗集市交易的好处,人们都觉得他低贱,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税就是从这个低贱男子开始的。”

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②,不应,隐几而卧③。客不悦曰:“弟子齐宿④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⑤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⑥、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⑦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注释】①昼:赵注云:“齐西南近邑也。”其地在当时齐都临淄的西南。②坐而言:赵注云:“客危坐而言留孟子之言也。”危坐,即恭恭敬敬地跪坐。③隐几而卧:斜倚着几憩息。几是供老年人坐时倚靠的家具,朱熹《集注》云:“客坐而言,孟子不应而卧也。”④齐宿:齐通“斋”,斋戒。前一天进行斋戒,称“齐宿”,以示慎重。⑤鲁缪公:即鲁穆公(缪、穆通),名显,前407—前377年在位。子思:孔子的孙子,名。赵注云:“缪公尊礼子思,子思以道不行则欲去,缪公常使贤人往留之,说以方且听子为政,然后子思复留。”⑥泄柳:据本书《告子下》所述,他是鲁缪公时的贤臣。申详:朱熹《集注》云:“子张之子也。”赵注云:“缪公尊之不如子思,二子常有贤者在缪公之侧,劝而复之,其身乃安也。”⑦长者:赵注云:“孟子年老,故自称长者。”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过夜。有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恭坐着进行劝说,孟子不加理会,斜倚着几憩息。那人不高兴地说:“在下提前一天洁净了身心才斗胆进说,先生躺卧着不听,恕我再不敢与您相见了。”孟子说:“坐下,让我明白地告诉你。过去,鲁穆公如果没有人在子思身边,就不能使子思安心;泄柳、申详如果没有人在鲁穆公身边,就不能使自身安心。你为我这个老年人考虑,还及不上鲁穆公对待子思,是你与我这个老年人决绝呢,还是我这个老年人与你决绝呢?”

孟子去齐,尹士①语人曰:“不识王者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②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出昼,是何濡滞③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④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者?

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⑤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者?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⑥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⑦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①尹士:赵注云:“齐人也。”②干泽:牟取俸禄。③濡滞:迟缓。

④高子:齐人,孟子弟子。⑤庶几:也许、可能。⑥悻悻:朱熹《集注》云:“怒意也。”见:同“现”。⑦穷日之力:拼命赶路。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他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就是不明;知道齐王做不到还要前去,就是牟取俸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因而离去,却在昼邑留宿三夜才上路,为什么如此迟缓呢?我就看不惯这种做法。”高子把尹士的话告诉孟子,孟子说:“尹士哪里会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所愿意的,得不到赏识因而离去难道是我所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在昼邑留宿三夜才上路,从我内心来说还觉得急促,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就必定会召回我,我离开了昼邑而齐王没有追寻我,我才毫无留恋地有返回故乡的决心。我虽然这样做,难道会抛下齐王吗?齐王还足以做点好事,齐王若能信用我,不但齐国的民众得以平安,天下的民众都能平安。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我每天都在盼望。我难道是那种气量狭小的人吗?向君王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气愤愤的神色便表现在脸上。难道离去了非得尽力走上一天才留宿吗?”尹士听说之后说:“我真是小人。”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①曰:“夫子若有不豫②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③,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④,其间必有名世⑤者。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⑥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⑦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①路问:在路上问话。②不豫:不高兴。③君子不怨天:这原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篇。④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朱熹《集注》云:“自尧舜至汤,自汤至文武,皆五百余年而圣人出。”这一点在本书《尽心下》的最后一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可参看。⑤名世:著名于世。⑥周以来七百有余岁:前人疏证,大多坐实孟子所谓的“七百有余岁”。其实,这是个约数,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谓:“古人记数有出于悬揣之词者,所举之数不必与实相符,亦不致大于实违。”并引孟子此句,云:“此不足七百之数者也。”⑦时:时势。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神色上似乎有不高兴的样子。前些日子我曾听夫子说:‘君子不埋怨上天,不责怪他人。’”孟子说:“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每五百年必定有称王天下的人兴起,其间必定有著名于世的贤人。周兴起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从年数上说已经超过了,以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上天大概还不想安抚治理天下,如果想安抚治理天下,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是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于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③,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④,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注释】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北,焦循《正义》引阎若琚《四书释地》谓该地“距孟子家约百里”。②崇:地名,今地无考。④师命:指齐人伐燕之战事。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停留在休邑。公孙丑问道:“任职而不受取俸禄,是古代的规范吗?”孟子说:“不是的。在崇邑我见到了齐王,退下后就有离去的意愿,因为不想改变这个意愿,所以不受取俸禄。不久,齐国有战事,不能提出离开的要求,在齐国久留并不是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