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孟子选注
18146300000019

第19章 滕文公下(2)

载,开始。⑥芸:通“耘”。⑦有攸不惟臣:这以下至“大邑周”的一段文字赵注以为也是“《尚书》逸篇之文”,因文体与孟子的本文迥别,伪古文《尚书》以之删节采入《武成》篇。前人多认为这段文字是说周灭商的史事,据顾颉刚《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一文的考证,乃是指周初东征的史事。有攸,诸侯国名,故地在今河南安阳和淇县的东南。攸侯在殷商征伐东夷时出有大力,故得到商王的赏赐,成为东方的大国。周初东方诸侯起来叛乱,攸也参加了。不惟臣,即不臣服。⑧匪:同“篚”,装东西的筐子。玄黄:指贡献的丝帛。⑨绍:朱熹《集注》云:“继也,犹言事也。”休:朱熹《集注》云:“美也。”⑩大邑周:这一称呼亦见于金文,犹如殷商的甲骨文自称“大邑商”、“天邑商”,乃尊大之辞。《太誓》:即《泰誓》,据传是周武王伐商大会诸侯的誓词。但今本《尚书》中的《泰誓》出于汉以后人的伪撰,故赵注认为此处所引乃“古《尚书》百二十篇时《太誓》也”。侵:《谷梁传·隐公五年》云:“苞人民、殴牛马曰侵。”于:赵注释此句意为“侵纣之疆界”,以“于”为虚词。陈梦家《尚书通论》谓此处与下文“取于残”之“于”同“”,都是殷商的诸侯国名。张:张大,即彰明正道。有光:即“又光”,犹今言更为辉煌。

【译文】万章问道:“宋是个小国,现在要施行称王天下的政措,齐国、楚国感到憎恨而去讨伐它,怎么办呢?”

孟子说:“成汤居住在亳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汤派人询问他们说:‘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牲畜来做祭祀用的牺牲。’汤派人送给他们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询问他们说:‘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谷物来做祭品。’汤派亳地的民众去为他们耕田,年老体弱的人去送饭时,葛伯带领着他的民众拦住那些带着酒食米饭的人进行抢夺,不肯给的就杀死。有个孩子带着米饭和肉,遭到杀害而被夺走了食物。《书》说‘葛伯与送饭者为仇’,就是指这件事。成汤因为葛伯杀死了这个孩子而去征讨他,四海之内都说:‘这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是为平民百姓复仇。’成汤的征讨从葛国开始,先后征战十一次而无敌于天下。他东向征讨,西方的夷人便埋怨;南向征讨,北方的狄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丢下我们啊!’民众对他的盼望犹如大旱时盼望下雨一样,所到之处,赶集的不停止买卖,种田的不改变耕作,诛杀了残暴的君主而抚慰那儿的民众,如同及时降下的甘霖一样,民众非常喜悦。《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不受罪了。’‘攸国助纣为虐不肯服从,周王东向征讨,安抚那儿的士民,他们用筐装着黑色和黄色的丝帛,以能够事奉我们周王为荣,归服了大邦周室。’那儿的官吏把黑色和黄色的丝帛装在筐里来迎接周的官吏,那儿的小民用筐装着饭食、用壶盛着饮水来迎接周的士兵,是因为周把民众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去除了残暴的君主。《泰誓》说:‘把我们的军队发动起来,攻入他们的国土,除掉那残暴的君主,用杀伐来彰明正道,比成汤的功业还要辉煌。’不施行称王天下的政措便罢,如果施行,四海之内都抬头盼望,要拥护这样的人来做君主,齐国、楚国即使大,有什么可怕的呢?”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②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③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④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⑤如宋王何?”

【注释】①戴不胜:宋国的官员。②咻(xiū):焦循《正义》训为“喧哗”。③庄岳:朱熹《集注》云:“齐街里名也。”④薛居州:赵注云:“宋之善士也。”

⑤独:王引之《经传释词》云:“独犹将也。”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君达到善的境界吧?让我明确地告诉你。有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语,是让齐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人教他,许多楚人吵扰他,即使每天责打要他说齐语仍不能做到;带他到临淄的闹市里住上几年,即使每天责打要他说楚语也不能做到。你说薛居州是善士,要让他居住在国君的身边。如果在国君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国君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在国君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国君和谁去做善事呢?

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②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③,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④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⑤谄笑,病于夏畦⑥。’子路曰:‘未同而言⑦,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①段干木:名木(一说名干木),战国初年魏文侯时贤者,曾师事子夏。《史记正义》引《高土传》说他“守道不仕,魏文候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内:同“纳”

。②阳货欲见孔子:事见《论语·阳货》篇。一般认为,这里所说的阳货就是见于《左传》的季氏家臣阳虎,但清代学者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认为,他们不是同一个人,有一定道理。从《论语》该章行文来看,这个阳货似乎是鲁国很有权势的大夫。③士:当时孔子没有担任官职,故阳虎以“士”视之。④瞰:窥伺、趁。《论语》中作“时”,含意相同。豚:小猪。⑤胁肩:耸起肩来故作恭敬状。谄笑:强装笑容。⑥病于复畦:赵狂云:言其意苦劳极,甚于仲夏之月治畦灌园之勤也。”⑦未同而言:言见解不一致而勉强交谈,犹孔子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公孙丑问道:“不去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古时候,不是臣仆就不去见。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太过分,如求见迫切,就可以去见了。阳货想要孔子来见他,又厌恶别人认为他没有礼仪,大夫赠送东西给士人,士人如果不能在家亲自接受,就应去大夫门下拜谢。于是,阳货探知孔子不在家时送给他蒸乳猪,孔子也探知阳货不在家时前往拜谢,在那时,如果阳货先去拜访,孔子怎么会不见呢?曾子说:‘耸肩做出毕恭毕敬的样子,强装出讨好的笑容,比夏天浇菜地还累。’子路说:‘内心并不相投却要去交谈,看他那脸色羞惭的样子,我不懂这一套。’从这些话来看,就能明白君子应该保有的操行了。”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②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③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戴盈之:宋国官员,或说其即此篇前章的“戴不胜”,恐非。②今兹:今年。③攘:盗窃。

【译文】戴盈之说:“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税收,今年还办不到,我先减轻征收,等到明年再完全改正,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那人说:‘我先少偷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改正。’如果知道这样做不符合正道,就赶快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公都子①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