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1820400000044

第44章

解析中美贸易矛盾

2005年7月,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事件,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使中美贸易摩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中美贸易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应该如何降低对外贸易中的障碍和风险?

◎记者:到目前为止,你对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一事的结局如何判断?你认为中海油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陈志武:我希望这次并购成功。但从目前所遇到的政治阻力看,前景还不是太乐观。这里的原因很多,有一些是中海油难以控制的。首先,许多国会议员已公开表态反对。中海油在上月底之前雇佣了一个很好的公关公司专门负责游说国会议员,这非常好。但是,对于已公开表示反对的议员来说,这些公关努力已经有些晚,难以改变他们的立场。其次,在目前美国舆论普遍一边倒地反对的情况下,还没公开表态的议员也难表示支持。这涉及到中国的海外公关问题,大家知道,过去一年里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与关税问题等等已经在美国政界和社会有过许多对中国不利的辩论,在这些情绪化的辩论还没结束的时候又来个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这个107年的美国老公司,我们可以想象美国社会的反应,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有点来得太快。

◎记者:当时在联想收购IBM PC的时候,国会也有议员提出反对意见,并致信美国财政部部长斯诺。不过最后这起并购案还是经过了审查,并已经完成。

陈志武:联想收购IBM PC和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有非常多的本质差别。首先,PC行业是夕阳行业,利润很薄,IBM PC本身多年一直在亏损。而且PC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尖端”技术含量相对很低,虽然那些政客也说那次收购涉及国家安全,但懂行的人知道IBM PC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再者,IBM PC能有的技术联想也早就有。从理论上说,外国公司到美国收购任何一个公司都会有一个正式的调查,这是一个程序问题。所以,当时大多数人也认为审查对收购不会有实质性影响,

但这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过去几个月美国国内、国外的媒体都在铺天盖地地在讲未来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做了很多不同的预测,有的预言20年以后石油资源可能就被用完了。这样给人的感觉是,石油作为一个战略资源和主要能源的品种,危机不是很久未来的危机,而是不久以后的危机,这对于天天离不开汽车的美国老百姓来说是非常要命的。而油价也配合了这种感觉,一路涨到60美元一桶。第二,在季节上来说也蛮凑巧的。7月4号是美国国庆节,也象征美国暑期度假高峰的到来。很多美国家庭都会在暑期带上全家人开车去外地度假,所以这个时候油价的高低对许多家庭来说是感受非常切身的。还有就是围绕人民币汇率、跟中国的贸易逆差的争论也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几个因素加在一起,给了国会议员操作本题目的可能性。通过中海油收购尤尼科这件事来表现他们多么为美国老百姓着想、为美国未来的国家安全着想,他们可很好地表现自己,以此来拉选票。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也在《纽约时报》专栏里,建议美国政府否决收购案。他一向是比较支持全球化、跨国贸易的。在面对这些政治化的运作的时候,中海油重申本次并购是纯商业行为,这样做非常好。可是,这并没能阻止其收购在美国引发一次大讨论,把中国威胁论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记者:从历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美国这次的反应有没有针对性?是不是特别严重?

陈志武:这个不是针对中国的。实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有,只不过是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人存在的同时,多数的时候有更多的人主张自由贸易。

1988年,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总统选举,有一个很深的印象是,美国跟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几乎成为当时每一场选举辩论的主要话题。如果你去查一查那时候的新闻报道,你会发现那时候的情况和今天的中美贸易非常相似。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美国跟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了十几年。到今天,因为中国的贸易地位上升,把美国跟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挤到第二位,日本应该感谢中国接替了这个位置,尽管日本跟美国的贸易问题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管日本跟美国有什么贸易摩擦,它们不存在软实力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没有基本价值观的差异。两个国家都是市场经济,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民主选举,有一定的权力制衡和政府架构,有自由新闻媒体,在人权方面观念也没有什么分歧。

所以,把一个日本人和美国人放在一起的话,尽管可能有不同文化习俗,但在基本价值观方面,他们的思维没有太大的差别。美国和日本之间谈判贸易问题的时候,因为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会像一个圈子里的朋友一样去谈这些问题。

但是,中国在目前的制度架构不改变的情况下,中国跟美国,中国跟欧盟、中国跟日本的贸易摩擦,又加入了一个根本性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跟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远远比当初日本跟美国的贸易摩擦要严重得多,更不好处理。

◎记者:我注意到,在美国参议员舒默提出的加征中国商品关税的议案中,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说,人民币汇率保持固定违反了自由市场原则,使得中国商品价格被人为地低估,所以他们要用关税来进行纠正。你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陈志武:他说的道理是对的。说到底,汇率就是一种价格。就好像苹果一样,如果市场上的苹果太多,苹果的价格就会下降;如果苹果的供给减少而需求很多,苹果的价格就会上涨。同样的道理,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这种货币的价格。如果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很多,人民币就应该升值;如果人民币供给增多而需求减少,人民币就应该贬值。如果信奉自由市场原则的话,就应该允许汇率自由浮动。

但我想美国这些议员提出的人民币汇率议案更多是出于政治需要。作为议员,他必须对他的选民负责。如果他的选民担心中国商品进口太多,影响自己的就业,他就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阻止中国的廉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至于他相信市场原则也好,不相信市场原则也好,那是次要的,关键时候自己的利益比原则更重要,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者国家。他甚至可以不要任何理由,就说是为了保护选民的就业。当然,如果他找的理由很苍白,号召力就很有限。但如果他发现,敦促人民币升值无论从维护自由市场原则的角度,还是从保护选民就业的角度,都是冠冕堂皇的,那他肯定要以此来争取选民的支持。

◎记者:您认为人民币汇率有没有被低估?

陈志武:我们现在的汇率大约是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这是在1994年定下来的。你可以去查一下,从1994年到现在,中国的出口额已经翻了多少倍?翻了5倍以上,贸易顺差从54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320亿美元,但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994年到现在从来没有调整过,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这是不应该的,出口增长特别是出口顺差的增长应该意味人民币价值的上升。

为什么呢?首先要知道市场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当国外的企业来中国购买商品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时候,他们要把外汇换成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商品出口越多,对人民币的需求就越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越大。另一方面,中国为了进口东西,又要把人民币换外汇。进口商品越多,人民币的供给越多,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就越大。最后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向的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这个差额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越大。过去11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但人民币的汇率却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