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你自己的6个关键问题
1822400000010

第10章 扼杀高效的天敌 (1)

之所以说“完美”是一种浪费,是因为你可能浪费太多时间和力气去梦想完美,追求完美,结果却没有更多时间去做好任何事情。

“完美”是一个美好的陷阱,人一旦深陷其中后,必然是一面感叹年华易逝、寸功未成,一面又难以舍弃已经形成的习惯,继续在其中艰难跋涉,最终的结果是:一事无成。“完美”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被“精益求精”“更……”“最……”等修饰,被演化成人们追求的一种目标,而且美其名曰“成功”。事实上,追求“完美”就是一种浪费。因为,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时间都是不完美的,这样的追求即使到达尽头也可能一无所获,何况根本就不可能到达尽头。

一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了一颗珍珠,他非常喜欢。但遗憾的是,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果能把这个小黑点去掉的话,这颗珍珠将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把珍珠去掉了一层,但是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依然在。最后,黑点没有了,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人们追求完美的代价往往就是将“大珍珠”变成“小珍珠”,乃至没珍珠。付出没有得到收益,意味着行动是有缺陷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之所以说“完美”是一种浪费,是因为你可能浪费太多时间和力气去梦想完美,追求完美,结果却没有更多时间去做好任何事情。

博比·琼斯是唯一赢得大满贯的高尔夫球员,包括美国公开赛、美国业余赛、英国公开赛及英国业余赛。他说:“直到学会调适自己的野心,我才真正开始赢球。也就是说,对每一杆球有合理的期望,力求表现得良好、稳定,而不是寄希望有一连串漂亮挥杆的成就。”

博比·琼斯的领悟得来实在不易,他必须与想要强迫自己超越自身能力的欲望苦战。他在高尔夫球员生涯的早期总是力求挥杆完美。当他做不到时,他就会打断球杆,破口大骂,甚至会离开球场。这种脾气使得很多球员不愿意和他一起打球。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心理学教授赫伯特·西蒙曾说:“‘最好’是‘好’的敌人。”他提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次经历:为了纠正作业上的一个单词,他把作业本弄破了。最后只好用新的作业本重写,结果整整花了半天的时间,他为此苦恼不已。但是,从这件事情上他意识到:为追求完美付出的时间不但没有得到期待的结果,反而付出得更多,自然也就没有丝毫的高效可言。

这主要是因为:追求完美者一方面总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于是,全身心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忘记了世界的存在,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而去。同时,由于完美没有任何标准可言,也在客观上使得工作没有具体、固定的标准和时间点,所以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拖沓、延长,甚至没完没了。另一方面,追求完美者不仅会将自己的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而且还会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在别人不能“很好”地完成(事实上也不可能按他的要求完成)的情况下,自己越俎代庖,接手觉得别人做得不好的工作。从和别人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变成了自己埋头苦干,而当事者却袖手旁观。

由此带来的则是糟糕的感受,如神经紧张、无法放松自己、无法容忍别人、爱挑剔等,而这每一项都会给冷静、积极、客观、行动造成阻碍,使时间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说“追求完美是扼杀高效的天敌”丝毫不为过,因而有必要及时做出改变。如何改变?下面是几条十分有效的方法:

1.提高意识。

当你感觉长时间做一件事,而进展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或者干脆停滞不前时;当你总挑剔别人做得不够好,干脆自己亲力亲为时,那很可能是你的完美主义在发作了。

此外,当你觉得做一件事情得到的结果不是完美就是灾难的时候,你的恐慌同时也在不断上升,那你的完美主义已经过度了。

以上的感觉都是你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非常有必要马上停止,或者请求家人、朋友、身边的人予以提示乃至阻止,比如打断你的思路,做个暂停的手势,告诉你“或许事情还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你要做的不是反抗、置之不理,而是理智思考,然后服从,最好是坚决地服从,接受不同的建议,尤为重要的是改变“事情只有一种解决方案”的想法。

2.给手头的工作重新定义。

完美主义者的可怕之处在于:事事、时时、处处都追求完美,这就导致一方面手头的事情可能并不是重要的,急需要完成的,而使得真正重要的事情被搁置下来;另一方面,即使最简单的工作也会为之付出比正常完成时间多得多的时间,浪费也就由此产生。所以,给手头的工作重新定义很有必要,重新调整工作的次序,尽量将重要的事情往前排,尽量规划自己的时间,避免在一件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3.在做事情前设计好三种方案。

这三种方案是:最高难度的、中等难度的、最低难度的。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你做每件事情都追求“最好”。只要可能,就一定用最低难度或者中等难度的方案来做事,给自己提升的空间,帮助改变“事情只有完美”和“灾难”两种结果的认识。

4.设定最低标准。

在做事情前告诉自己:最少能做多少。而不是之前的最多能做多少。这么做的目的旨在强迫自己换一种思维方式,把时间留给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

5.转移注意力。

当发现做事的收益出现递减现象时,果断地转移注意力,最好完全跳出之前的做事思维,尝试一种完全不同的事情,或者干脆停下来休息一下。

此外,当自己想要越俎代庖的时候,强迫自己停下来,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重新安排时间的机会。

6.以全盘视野来思考工作安排。

日本Google名誉会长村上宪郎认为,“追求完美”的民族性,有时会导致工作效能低下。分析工作时段与所得成果的比例,通常花费2小时就可以将一件工作完成86%,但要将剩余的14%做到完美,还要再花上2个小时。因此,他建议,当一件工作(A)完成八成左右时,就可以开始下一件工作(B)。这并非让第一件工作“烂尾”,而是在进行第一件工作的收尾工作时,就同步开始进行第二件工作,如此同样的4小时,可以完成A+B共172%的工作量。当我们的时间有限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让个人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高科技产品也可能会成为窃走我们时间的贼

在这个信息爆炸、网络普及、人造卫星满天飞的时代,很多人已经成了一些精巧玩意儿的痴迷者,甚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高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也使工作效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而且这种改变还将继续下去,技术的进步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奇妙无比。

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网络普及、人造卫星满天飞的时代,很多人已经成了一些精巧玩意儿的痴迷者,甚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西雅图时报》的专栏作家保罗在一篇题为《节约时间并不是技术的现实》的文章中,就提出了“技术是不是成了时间窃贼”的疑问。

节约时间并不是技术的现实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要与技术打交道。这正是“时间窃贼”潜入的地方。窃贼包括计算机、语音邮件、电子邮件、互联网以及那些用技术取代人的自动运行设备。

有一天,我在超市购物的体验让我想到了“时间窃贼”这个概念。在那家超市,顾客可以自行结算、付款、包装自己选购的商品。在结算柜台,顾客可以自己用扫描器扫描商品上的条码,扫描器也能辨别水果和其他没有条码的商品。如果我很着急,自助结算或许是免受排队之苦的好方法……但是,如果超市让所有顾客都去自助付款,那么,我就节约不了任何时间,因为就像现在超市的收款台一样,自助结算柜台也会排起付款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