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你自己的6个关键问题
1822400000029

第29章 如何创造无限的价值?

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都有24小时,不多也不少。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又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些人可以通过投资来改变时间的长度。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然而,懂得管理和投资时间的人,总是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如何做呢?杜绝浪费和闲耗时间,将坏习惯变成好习惯,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学会授权……这些都是投资时间的上好方法。只要你懂得投资,你就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收益。

只要你会“投资”,时间将变得“更多”

把节省和压缩下来的时间用来做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就是一种很好的投资。

时间是可以投资的,只要你能够做出积极的改变,时间就会变得“更多”。很多人之所以总是感叹没有时间,不在于他们真的比别人事情多,而是他们不懂得投资时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缘故,就在于他们闲耗和浪费的时间太多,导致真正用来做重要事情的时间越来越少。

比如,很多人做事情都是按照习惯来,而很多不良习惯都是制造时间陷阱的罪魁祸首;他们不懂得将手头的工作按重要程度来排序,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抓着哪个算哪个;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细节上,结果导致做核心工作的时间被压缩;他们很在意自己的感觉,心情不好就先放松,等心情好了再开始……事实上,这些都是浪费和闲耗时间的行为。只要对这些行为进行改变,就能够减少时间的浪费,也就等于投资了时间。

一般情况下,人们必须对自己一天的工作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类,这样就能明确地看出:

1.花费在重要、高回报工作上的时间是值得的,而且越多越好。

2.花费在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上的时间多半就属于浪费。比如:定期看电视剧,上下班交通,一些应酬等。这部分时间被占用得越多,被迫做事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幸福感也会降低。

3.花费在那些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上的时间纯属浪费。比如:抽烟喝酒,睡懒觉,为消磨时间而玩游戏,漫无边际地聊天等。事实上,这个范畴的时间之所以被定义为“闲耗”的时间,就是因为花费这些时间的事情都是可做可不做,做了无益,不做最好的事情。

4.花费在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工作上的时间就属于投资的时间。比如:每天抽时间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运动、健身保持身体健康,不定期地和家人一起旅游密切彼此的关系等。这部分时间的投入能够为做重要的事情提供好处,或者本身就是为做重要的事情进行的一种准备,所以,被称之为是“投资”的时间。

进行这样的分类后,你就很容易区分哪部分时间是必须投入的,哪部分时间是可以压缩的,哪部分时间是可以增加的,哪部分时间又是完全可以节省下来的。把节省和压缩下来的时间用来做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就是一种很好的投资。

此外,你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时间投资。比如:

在工具上投资。如果你还在为打开一个网页而苦苦等待,为突然的死机而烦恼,为内存小反应慢而生气,那就赶紧换台电脑吧,最好是能够上网的笔记本。这样就能够随时随地地检索资料,查阅邮件,不用非得回办公室了,可以节省很多花在交通上的时间。虽然笔记本的价格相对台机较贵,但是它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让你随时随地地用无聊时间来做重要的事,将会得到更超值的回报。

还有常用的记事本,虽然自己可以用尺子来打格子,但是,购买一款设计科学的笔记本,相当于用很低廉的价格买到了别人开发的方法,可以节约你的时间;还应该随身携带一些文具,如笔、剪刀、别针、胶带、修正液等,这样一旦遇到需要处理的事情,不管你在哪里,都不用费时间去找这些文具了,靠包里的常备品就能轻松完成了。

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应该选择怎样的工具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

在健康上做投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好的身体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节约时间的基本要素。集中注意力、高效的行动力、旺盛的精力,这一切都需要健康做基础。所以,定期锻炼是对将来很有效的投资,长期坚持,你一定能收获比付出的时间更大的回报。

但是,运动也和学习一样很难坚持下来,单凭毅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合理的计划来贯彻执行。鉴于人们怕花钱的心理,建议你去参加健身俱乐部,这样你就会觉得花了钱不去挺浪费的,再勉强也会强迫自己去的。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如果因此交到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你就更有坚持下去的动机了。

在知识方面的投资。获取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的专业知识,一直是很多人首选的投资方式。一方面开始的每一项新工作都有不可预知的结果,但这种抗拒会随着了解的加深而减弱;另一方面,任何对身体、工作、生活有益的知识都有必要了解。因为随着这些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人们会越来越清楚地找到自己今后的行动方向。

经常考核自己的效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效能是一个结果,是总体的收益;效率更像是一个方法,它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带来效能的提高。做事时从收益倒着往回看自己采取方法的可行与否和必要与否,就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确认员工的工作成就,改进员工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对你自己来说,很多习惯会成为时间陷阱,而你对这些习惯的习以为常,则使得你对时间的意识变得淡漠了很多,更多只是按照程序走过场。这样的工作方式,很难有高效能可言。所以,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要对自己的效能进行考核。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当人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不等同于自信。自信突出情绪化的自我肯定,自我效能更强调自我认知,即对个人能力的理性判断,它受个体过去行为结果和成败经验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中认为,人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当人们面对所谓的压力、困难和挫折时,并不是真的挑战个人极限的时候,而是检验自我效能感的时候。这时,人必须学会相信自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来看待自己平时被微缩的能力。

比如,你发现了一个能够每月节省费用好几千块的软件,通常情况下,你会将这样的建议提交给自己的上司,乃至老板。但是,这次你没有这么做,原因就在于,如果你的建议被采纳,就意味着你的一位同事很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而且,你的直接上司也已经表明了态度:“我几年前就考虑过这件事情,但根本没有施行的可能性。”失败的风险、可能产生的同事怨恨,以及上司的话都会让你迟迟难以正式提出自己的建议。可你心里最清楚,尽管压力重重,但提交这样的建议是你的重要工作。

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打破困境呢?建议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将可能影响你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评估这些影响因素带给自己的最终收益——效能,比如,你得到的收益是公司会将第一年降低成本的30%(大约8000元)给你作为奖金,你会因为提出这条建议而得到满足感,以及来自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羡慕,还可能给你的升职加薪带来好处。

另一方面,你会不会每天晚上为了自己提的这个建议而焦虑不安(长期的焦虑可能会导致健康出问题,需要看医生,住院等),老得躲着自己的同事,因为上司的阻止而有点儿讨厌他。

两相一比较,你就能够判断出来,你提出建议的效能要远远大于不提出的效能,所以,你最佳的选择是提出建议。

另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提高了效率,是不是就一定提升了效能呢?

效能是一个结果,是总体的收益;效率更像是一个方法,它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带来效能的提高。比如,以骑自行车为例,你到达目的地需要40分钟,如果你加快骑行的频率,一般情况下你花费的时间会少于40分钟,效率提高了,效能也提升了。但是,如果骑行的频率提升了,但是轮胎撒气,你骑不了多久就得先解决撒气的问题,又或者是链条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提高效能,就需要既加快骑行频率,还要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其他环节能够正常运行,不会拉后腿。总之,光加快骑行频率并不一定能提前到达。

所以,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总结人生高效时说: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个儿子,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到后来,日程表居然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打破。原本他只安排了10至15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1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再一次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能——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所以,做事时从收益倒着往回看自己采取方法的可行与否和必要与否,就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专注才能高效,想样样精通反而样样稀松

比起控制一切带来的好处,所控制的事情之间发生冲突带来的破坏性要严重得多,几乎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试图掌控一切的做法只会分散你的精力和时间,毫无益处。

对很多人来说,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不过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而如果能够“无所不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尽管我们常说“样样精通就是样样稀松”,但是掌控一切的感觉还是激励着人们不惜飞蛾扑火般试图拥有得更多。

安德鲁·卡内基说:“一个人既想作六条铁路的经理,又想同时管理三个或四个制造厂,或者想在一个农场、一间工厂、一条公交铁路、一个政党和一家商店同时工作,可能会一事无成。”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你也只能做一定量的工作。因此,你插手的工作越多,自己的发展潜能就越少。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卸载掉自己肩上的一部分职责,释放自己的潜能是必然的选择。

“控制癖”之所以如此流行,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

2.认为要想将一件事圆满完成,自己必须亲力亲为;

3.不能指望别人会为自己的业务承担职责;

4.对自己的工作和生计来说,自己显然是唯一值得信赖的人。

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往往被担负的职责和压力压垮,过多的负担和职责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还阻遏了自身潜能的发挥。并且,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过多的工作使得精力和时间过于分散,无法集中注意力,使得工作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完成的结果也必然受影响。

如果你也以此为乐,那你就要注意了,过多的大包大揽,有些事情就会控制你,甚至会吸吮你很多的时间。你抓握的时间越长,它们就会把你束缚得越牢,最终,它们会彻底压垮你。虽然紧抓一切会阻碍你走向成功,但是你仍然不能痛快放手,原因在于你或许显得有些自负,或许怕别人做得比你好显得你很无能,或许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不需要人插手,或许认为和别人合作太困难了,不管怎样,反正你就是不愿放手。而不放手的结果是,你以为能够给你带来收益的诸多工作,却成了羁绊你的石头,不但没有给你铺路,反而会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事实上,比起控制一切带来的好处,所控制的事情之间发生冲突带来的破坏性要严重得多,几乎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试图掌控一切的做法只会分散你的精力和时间,毫无益处。

相反,任何成功都是专注投入时间的结果。如果你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那么几个月后,你的睡眠质量会显著提高,胃口会变得更好,身体会更棒,精神状态也更佳。如果你经常在客户身上投入时间,你就能通过不断得到的订单和转介绍的客户收获良好关系的所有价值,而且这些是用其他方式难以得到的。

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专注地投入时间,都能有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