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25

第25章 以医者之心,礼遇生命

“汤”饭相和,万物相依

汤,热水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现代人说起汤,脑海里浮现的当然是香气四溢、丝滑入口的美味汤汁,但是古人联想到的是浓黑、苦涩的汤药。中医在用药时,多是把中药熬成汤剂服用,这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常用的剂型,古称汤液。而古代食医在食疗中说的汤,是指用少量食物或适量中药,放较多量的水,烹制成的汤多料少的一类汤菜,相当于药膳。

“汤”字与“药”字出现的时间比较接近,属于形声字,其古体字中没有甲骨文。“汤”的金文字形左侧为“水”字的甲骨文,右侧为“昜”(古代同“阳”)的金文。显然,“汤”形体上从“水”,音从“昜”。“汤”字的小篆繁体字为“湯”,直到现代汉字进行了简化,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汤”字。

《说文解字》有云:“汤,热水也。”滚烫的水就是所谓的汤了。这个解释揭示了汤某一方面的性质,所以后来人们也将泡澡的温泉称为“汤池”,用“汤池铁城”来形容城池坚固,难以攻克,也比喻人的言谈无懈可击。

中国从古到今对饮食的讲究程度闻名世界,历来在吃饭时,食物中的汤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用来下饭。古语讲:“饭犹舟也,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与饭之在喉,非汤不下,其势一也。”饭和汤的关系就像舟和水的关系一样,舟没有了水不能行进,吃饭没了汤就如鲠在喉,食不下咽。可见,饭与汤在中国饮食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得了疾病需要汤药来治疗,饮食需要汤羹来佐饭。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揭示的是一个哲学理念: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好比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其他事物的辅助;而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相互扶持。世上没有任何物体、生命能够独立存在,这就要求人类必须看清生活中的每种事物,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共同发展。

不断自省,针“砭”自我

砭,以石刺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针灸是我国中医学中最神奇的一种医疗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疼痛减轻现象。于是,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多次提到原始的针灸工具石针,称之为砭石。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山海经》上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

“砭”字出现较晚,没有甲骨文和金文,其隶变体为“砭”。“砭”字是形声字,本义指治病刺穴的石针,所以它的字形从“石”,声部为“乏”。《说文解字》中解释:“砭,以石刺病也。”指的就是砭的本义。提到“砭”就不得不说“针”字。“针”为会意字,形体从“金”,音从“十”。最早的针不是石头做的,而是竹子,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才写作“鍼”(针)。它的本义是缝衣的用具。随着针灸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金属的“针”比石头的“砭”更好用,因此“针”取代“砭”,成为针灸的主要用具。但是“针砭”一词却被人们留了下来。

成语“针砭时弊”广为人知,这里的“针砭”做动词,比喻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思想,以求改正。因为“针砭”的形状粗细分明,在针刺的时候带有指向性,所以出现了“针对”一词,而“针砭时弊”取的就是这个词的意思。

观“针”、“砭”二字,可以深切体会,皮肤受到针刺,一则为了治病,二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刺激和磨炼。现代社会的优厚条件让太多的人和集体产生了骄纵的情绪,只有一方面自省,另一方面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把自身的毛病一一去除,做出更好的成绩。

嫉妒是毒“药”,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药,治病草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俗话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有病就得吃药,这是自然之理,而每服药当然会有主要的一味,是用来对症而非辅助。关于药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受凄苦。他曾惨遭奸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报复被赶出皇宫,为了糊口,不得不上山采药,进城卖药,聊度岁月。后来,他迁居沙头镇,开设了一间“百草堂”药铺,做生意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杜甫的生意一好,当地其他药店老板暗恨在心。一日“福寿堂”药铺的老板李芝宏听街面上的人议论:“‘百草堂’的药,比‘福寿堂’的药炮制得好,还便宜。”李芝宏回到家里既羞愧难当,又心怀不满,开了一剂药方交给了家人说:“你将这剂药方送给‘百草堂’,要他们照单抓药。如有则罢,没有你就砸烂他的牌匾和对联,叫他滚出本地。”

家人连忙来到“百草堂”,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我家老板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伙计接过药单一看,愣住了。上面写着:

行运早行运迟

正行运不行运

伙计知道有人存心闹事,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看了药单付之一笑,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草药,摆在柜台上,原来是一片萝卜干,一块带芽生姜,一个鲜李子,一块干桃僵。李芝宏的家人一看不知所措,问道:“你这算什么药?”

杜甫道:“萝卜干是‘甘罗’之义,甘罗12岁就当了宰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生姜芽是‘姜子牙’之义,姜子牙83岁遇文王,是否‘行运迟’呢?你看这红皮李子,虽然酸不溜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隔年的桃子,经过雪打霜冻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家人连连点头,无言对答,只说:“是,是,是。”杜甫接着说道:“这红皮李子好比你家老爷‘正行运’,这桃僵好比我已‘不行运’了。当今朝廷重用奸佞,嫉贤妒能,正如俗话所说‘李代桃僵’,难道不是真的吗?”

经杜甫这么点评,李芝宏的家人恍然大悟,指着杜甫的鼻子说道:“你竟敢辱骂我家老爷,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他们气冲冲地回到李府,将杜甫给的四味草药交予李芝宏,将其一席话当面禀明,李芝宏自知理亏,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那么,“药”字究竟是怎样造出来的呢?其实,“药”字的出现相对较晚,小篆体明显衍生于金体字。“药”的繁体隶书为“藥”,与小篆体几乎一模一样,现代汉语将之简化,使其成为如今人们看到的字体模样。

“药”为形声字,从艸(即草),乐声。本义就是治病的物品。“药”字的金文体上面有两个倒过来的“小”字,其实是“草”字的甲骨文,因为传统中药多数是草本植物,所以从“药”自然从草字头。《说文解字》中记录:“药,治病草也。”中国古代专门给人治病的医生通常以调剂五味、五谷、五药来治病,所谓的五药指草、木、虫、石、谷,其中有三味是植物,不仅如此,三味中有两味是草本,所以人们习惯把大多数的药物称为“本草”。

药通常是治病救人的,但有时也会成为伤人害己的事物。心灵的贪婪、嫉妒、小气,对人来说就是一种毒药,在这种毒药的驱使下,人往往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而自己也同样会受伤害。因此,人不妨放宽心,平常心对人来说就是一味可保身心舒坦的好药。

防微杜渐,避免“病”入膏肓

病,疾加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医生还没到,晋景公就恍惚地做了个梦。他梦见两个小孩正在他身旁说话。其中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不得。”

不久,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给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不行,扎针又达不到,汤药的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是没法子治啦。”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与梦中两个孩子所说的一样,便说:“你的医术真高明。”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病入膏肓”即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病是人的性命的一大杀手,小病磨人,大病害人,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没有人不惧怕病魔侵袭。“病”字出现很晚,大约在先秦时期。“病”乃形声字,从疒形,从丙声,古时通常都指重病,而小病则称为“疾”,所谓疾病就是小病和大病的意思。

大凡疾病,如果是小疾还好治,如果是大病,往往不容易痊愈。这就像是在做一件事情,如果一开始出了问题,就尽快解决,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事情还可以顺利进行;倘若听之任之或是忽略隐患,小问题就可能会变成大问题,直到无法挽回。

由“巫”到“医”,由蒙昧无知到探寻真知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几千年前,巫与医二者是不分的,而巫出现的历史相当久远,甚至早于医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时,由于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比较少,对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状况不了解,将自然界的打雷、闪电、地震、海啸等现象误认为是某个神仙在发怒,诚惶诚恐,认为疾病是天神降临的,所以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用来参拜,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演变而成的。崇拜需要祭祀,通过祭祀行为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和愿望,祭奠仪式得有组织的人,通常组织者就被称为“巫”。巫不但权力极大,而且在古代还从事医生这种职业,巫、医二者不分家。这一点从医的繁体字“毉”就可以看出,它的下面是个巫字。

讲人的病痛和医疗,就必须讲到“医”字,然而“医”字出现于周代,因为这时候巫、医才分家,所以医只有小篆体,因此讲“医”就要从讲“巫”开始。

根据“巫”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一些学者推测是古代女巫所使用的祭祀道具。“巫”的金文与甲骨文几乎相同,字形并没有变化,但是其小篆体看起来像是女巫两袖舞形,所以巫的本义为能以舞降神的人。不管怎么说,“巫”字为象形字是毋庸置疑的。

《论语》中有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认为,怪、力、乱、神的言论在社会衰乱之际特别多,一个人也只有达到了智慧的境界,懂得了人生的真理,才能免除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而归于真实平淡。以科学角度来看,“巫”属于怪、力、乱、神,而“医”却步入了自然科学领域,虽然后者源于前者,却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巫”字到“医”字的转变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类的思想是在不断进步的,由最初对鬼神崇拜的蒙昧到对自然的清晰认识。同时也说明,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方可认清事物的真谛,不可以被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各种现象迷惑,要亲身实践,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