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人如“宾”,尊重与爱护是人际和谐的前提
宾,所敬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自然产生的东西本身都具有一种神秘感,尤其是离他们十分遥远,且永远无法企及的天体。太阳是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因此,先民们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经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尚书·尧典》有“迎宾出日”、“迎饯纳日”的记载,对初日行“宾”祀,对没日行“饯”祀(深知是留不住的),一迎一送,殷勤之至。
甲骨文中的“宾”字有两种字形,一种由两个部分构成:上半部为“宀”,即房屋,下半部为“人”字,整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有一个人从外面走进屋子里,这个人自然是客人。另一种字形由三个部分构成:上面为“宀”;中间为“人”;下面为“止”,即脚;合起来的意思是:有一个人迈步进到了屋子里,也是客人的意思。金文中的“宾”字,上面仍然是房屋的形状,中间部分仍然为人形,下面却由“止”讹变成了“贝”,即财物或金钱。这时的“宾”字由象形字演变成了会意字。王国维《观堂林集》说:“(甲骨文的‘宾’字)上从屋,下从人、从止,象人至屋下,其义为宾。”又云:“古者宾客至,必有物以赠之……故其(金文的“宾”字)从贝。”发展到小篆阶段,“宾”字已由金文的图形逐渐开始线条化。以小篆为基础,发展出了繁体字中的“宾”字。为了便于书写,“宾”字进一步简化,形成了现代楷书中的“宾”字。
对“宾”人们总是会表现出自己的尊敬,但尊敬不应仅限于对外来之人,对自己身边之人,尊敬也必不可少。幸福的婚姻缘自相互尊重。俗话说:“相见好,同住难。”和一个原本与自己生活习性相差甚远的人生活在一起,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相互的体谅与尊重。如果没有了这种尊重,就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家庭状态。以对待“宾”客的态度尊重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才能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白头偕老。
物极必反,要学会巧用“阴”“阳”
阴,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
阳,同本义阳,高明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大多数山川是东西走向,先民们总是看到太阳照在南面的山坡上,北面很少能接受到阳光的照耀,因而,山的南面叫“阳”,北面叫“阴”。如果参照河流,在峡谷中人们总是看见太阳照在河的北岸,南岸却见不到阳光,因此,河的北岸叫“阳”,南岸叫“阴”。
金文和小篆中的“阴”字,左边的符号是“山”,右边表示的是乌云蔽日造成阴暗无光的状况。“阴”的本义就是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是一个表示方位的概念。“阴”由此引申为“背阳的部分”、“不见阳光的地方”,又泛指“背面”。“阴”还有“寒冷”、“潮湿”、“不外露的”、“秘密的”、“不光明的”等义。“阴”又引申为“凹下”,如“阴文”是印章或其他器物上铸刻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纹。此外,“阴”还指死后之事,如“阴间”。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时期,“阳”的字形基本一致,左部的符号是“山”,右部的符号是“易”,表示太阳和阳光,整个字形的意思是:太阳照在山的南面,这就是“阳”的本义。“阳”从其本义还引申指“太阳”、“日光”,又引申为“凸出的”、“表面的”、“外露的”等义。
“阴”和“阳”是一组相对的古代哲学概念。“阴”“阳”的最初含义表示阳光的向背,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消长的趋势,天和地、男和女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以用“阴”和“阳”来比附。柔软的、黑暗的东西叫作“阴”;阳刚的、正直的东西叫作“阳”。在这个世界中,最能代表“阳”的就是日光,而月亮在古时也叫太“阴”。“阴”“阳”不但相伴产生,而且相互转化,彼此消长。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人们总是习惯说一个事物是“双刃剑”,它在带给人们好处的同时,也会向人们发起挑战。唯有将这种“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才不致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万物“共”生,和谐“共”处
共,同也。从廿、廾。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对于很多的现象都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食物和其他礼物。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祭祀活动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其中的一种便是要在供奉物品时用双手捧举,根据这一活动的特征,先民们创造了“共”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共”字,像一个人双手捧着一块玉璧之类的东西。玉璧等贵重之物,常用来作为宗庙祭祀的供奉之物。也有的学者认为“共”字上部的“口”不是单指玉,而是器具的代表。小篆中的“共”字,是将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进行了线条化,但其双手捧起器具的形象仍然很明显。发展到后来的楷书阶段,上部的器具讹变,下部的双手变成了两点,其双手捧持器具的形象已很难看得出来了。
《说文解字·共部》中,许慎认为“廿”是众多的意思,“共”为众手齐举的意思。这很明显是“共”的引申义,从“共”字起源来看,其本义为双手捧起器具供奉于前,后来引申为环抱、拱卫和供给等义。因两手同捧一物,又引申为共同、在一起、一齐等义。
人生于世,永远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总是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与自身相关联。无论是面对困境还是顺境,人们都需要一种休戚与“共”的观念,需要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识,才能保障共同的利益,达成共同的目标,实现共同的愿望。
虹:气贯长“虹”的力量令人动容
虹,也。状似虫,工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彩虹是很多人小时候心中最美丽的梦,那时总是盼望着下雨,等待着雨过天晴后彩虹的出现。彩虹的尽头是什么?这个问题成了儿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之一,却从来没有找出过真正的答案。彩虹在人们的心中是那么美妙、神秘。而“虹”字最初却从一种动物而来。
甲骨文的“虹”字,是由两条龙构成的。《山海经·海外东经》:“蚕蚕在其北,各有两首”,即虹的异体字。其中的“虹”指一种两首之物,是完全的象形字。到了小篆时期,“虹”已经不再是象形字,而成了形声字,“工”描绘的是上下两根绳线或两块木板、石板之类的东西,在中间使用一条线将其贯穿起来,原意指贯穿。可以理解为“虹”()是一种横穿天空的巨形之物。以小篆为基础发展成了后来楷书中的“虹”字。
商人认为“虹”是天帝有意创造的,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并且是一种神物的化身,它的出现向人们显示一种征兆,预示着某种吉凶的产生。因此,“虹”也是人们对天体崇拜的一个例证。战国以后,人们认为“虹”不仅是有生命的东西,而且还是有性别之物。雄性的叫“虹”,也叫“正虹”;雌性的叫“霓”,也叫“副虹”;合称“虹霓”。
如今所说的“虹”是一种自然现象,即雨后放晴,天空中阳光穿过雨雾中的小水珠发生折射和内部反射而形成的弧形彩带。横亘空中的“虹”,好像飞越在广袤天空中的桥梁一样,因此“虹”引申出“桥”的意思。所以,我们今天将横亘在大江大河上的雄伟壮丽的大桥称为彩虹。
“虹”是美妙的、壮丽的,能够气贯长虹的力量必定可以震慑天地,如此令人动容的精神与力量往往来自于那些英雄。
万众瞩目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让人们见证了运动的精神。在古代,每一个竞技者都将参加奥运会比赛视为自己一生中重要的经历,而那些参与者们以他们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精湛的技艺,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样的精神在现实人生中也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