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泪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张衡:《四愁诗》之二
鲁迅先生的诗集中,曾有拟张衡《四愁诗》之作,以讽刺的艺术藉《四愁诗》的表现形式而出之,令人读了忍俊不禁。因此,看看张衡的《四愁诗》是怎么写的,说些什么,也许不无欣赏的意义。
这里录的是《四愁诗》中第二首。张衡的诗文,《昭明文选》选载了很多,《四愁诗》也在内。
张衡是东汉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召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在科学研究上,他创造了浑天仪和探测地震的地动仪;在文学上,他的《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四愁诗》分别以“我所思兮”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为起句,然后抒情。既名四愁,当然有愁的由来,但张衡虽为个人的遭遇而愁,却也为国家多故而有所怨。“时天下渐弊”,他“惧谗邪不得以通”,于是“郁郁不得志”,才赋《四愁诗》。
先要弄清一点,就是诗中的“美人”并非确有其人,而是寄托,虚构。自有《离骚》以来,向以美人比喻为君子,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就上引的诗来说,张衡的“我所思”,就是“我所思念的君子”。心目中思念的人远在桂林,要想去找他,却难越湘水。这条湘水发源于广西的兴安,东流入湘,经长沙入洞庭湖,既阔且深,它阻隔了来往。美人曾以美玉装琢的瑶琴远赠给我,可是我以什么回报呢?只有报以承露的玉盘吧?汉武帝时不是流传有“仙人掌,承玉盘,以取云表之露”的故事吗?但话又得说回来,虽然有心以此回报,终因道途远阻,无从送达,只有徘徊无计,深感不安,转而悲伤一叹了。
张衡写的《四愁诗》,如果仅止于上面分析的内容,是不够的,它还有更深的寓意。他写的这一组诗可说是借诗讽喻。他以“忧心烦劳”、“忧心烦伤”、“忧心烦纡”、“忧心烦惋”的不同字义,实则可以归纳为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小人在位,不容贤者所入。谗邪执权,忠臣莫致,虽欲报君以仁义,谗邪所疾,如路远不可致也”(见《昭明文选》注)。因此不能不忧心烦劳,郁结难展,叹恨难消。后来他写的《归田赋》,也描写自己不满黑暗的现实,情愿归返田园从事著述的心情,同样反映了济世安民的抱负无法伸展,但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矛盾思想。赋中写的“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就是想逃避现实,明哲保身,求得乐天知命就算了。
《四愁诗》具有民歌色彩,语言清新自然。如考察七言诗的形式,它也表现了初步的七言形式,是诗歌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