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11

第11章 饮马长城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我们所熟诵的诗篇。不论豪壮与苍凉,长城自古以来都代表着一种远戍跋涉,历尽艰难的征战环境。秦筑长城,不正是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么?

翻看郦道元写的《水经注》,对长城之窟,说是“沿路唯土穴出泉,挹之不穷”。因此征戍的战士到了长城多就泉饮马。这就是《饮马长城窟行》命题的由来。

这首古诗,成于汉代。“言天下征戍,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见《昭明文选》注)。

怀念征人是从眼前的春色写起。春天来了,河边的草色青青,绵延不断,把怀念之情引向辽远的征途去了,那征途伸向长城塞外。间关万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相思既是徒然,就只好求之于梦寐了。梦中虽然能见到,惊觉之后,才知道他仍然身在他乡。醒来辗转反侧,其情更苦。正如枯桑无叶可落,也会感觉风吹之寒,海水经冬不冰,也会感觉天寒之冻一样,久别的痛苦即使不露迹象,也是苦味自知的。更为难过的是,看到有人远戍归来,他们的亲人欢悦异常,团聚相爱,谁会想到为我打听一下我所思念的人的讯息呢?

正当焦念盼望的时候,却有客人从远方来了,为我捎来了家书。书信是夹在刻有双鱼画像的木板里面的,我急忙叫年轻的童仆解开系绳,取出书信,捧跪着激动地读起来了。信写得不长,是写在素绢上的。信中劝说保重加餐,也表达了强烈的怀念情绪,但却没有提到归期,未免令我读后又深深失望。这种相思的苦味,真是难以形容啊。

这首诗按乐府分诗歌的段落可称为两解,也可称为两段,前段描写梦寐相思,后段描写得到寄书喜悦与失望交集的情态,因为诗中上言加餐,下言相忆而不及其他,读信者的失望含蓄可见。诗写得辞情深挚,朴素感人,可以说是启后代边塞诗的先河。而拟作《饮马长城窟行》的作品也多的是,其中以三国时代陈琳写的《饮马长城窟行》最著名。他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开头,抒写了思妇征夫互相思念、互相叮嘱、矢志坚贞的思想感情,比其他同题作品更为具体生动,也更富想象力了。

到了唐代,边塞诗就更多了。陈陶写的:“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陈玉兰写的:“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寄夫》)这些诗的构思、意境、情怀都可从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看到演绎、变化、发展的痕迹,感情与想象却也超越前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