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09

第9章 河梁别诗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李陵:《赠苏武诗》三首之一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对顾贞观寄吴兆骞“季子平安否”的《金缕曲》二首评价极高,以之可比李陵、苏武互赠的河梁送别诗及向秀的《思旧赋》,并称为友情真挚、痛切感人的三绝。

关于李陵其人,司马迁曾为他受“李陵之祸”。因为李陵原来是屡胜匈奴的一员勇猛汉将,不幸在天汉二年与匈奴一次战斗中矢尽粮绝,后继无援,被俘投降。司马迁对李陵向有好感,很敬佩李陵随时准备献身卫国的精神。李陵战败被俘,朝廷中人对李陵落井下石,令司马迁痛心,于是上书武帝为李陵辩护,终于受到诬罔主上的罪名而被处以残酷的“腐刑”。其中经过见他写的《报任少卿书》。

李陵投降匈奴,与坚持汉节的苏武同在匈奴相见。后来苏武被遣回国,因而有河梁送别赋诗的情景。钟嵘写的《诗品》,在总论中认为“逮及李陵,始著五言之目……”,并把李陵作品列入为古诗一家。后代文史学家都怀疑李陵苏武诗是六朝人伪托之作。可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却有《苏武集》、《李陵集》的书目。杜甫也有诗云:“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之五)写《文章流别论》的挚虞提到李陵“至其善篇,有足悲者”,就是以送别诗为例的。

李陵这首“携手上河梁”的诗,写的是两人于河梁分手时的情景。河梁就是桥梁,可能是匈奴与汉境分界处有桥隔断,李陵送行到此,正是日暮崦嵫,与故人分袂在即,不禁悲从中来,情难自已。“你可以重归故国了。我这个寄身异域的游子,日暮乡关,徘徊歧路。真是前路茫茫,不知所之。在这样的情景中,悲与恨交织在一起”,要想面别时尽情倾吐一下离情别意都难以造辞了。“悢悢”这个形容词,在陆机写的文章中也曾用过:“所以临难慷慨,而不能不悢悢者,唯此而已。”都是表达一种悲恨情绪的。

李陵诗还写道,因苏武就要离境了,不能久留,只有互道珍重,把今后的怀念让时间来印证了。人生固然多变幻,聚散也无常,但是却希望有如日月的朔望有期,圆缺有时。缺而有圆,就象征有散也有聚。因此分手之后,不妨各以修身养性、培养光明、卓越的德性共勉,并且相信白头之日,会有重逢之时,目前的分袂虽然情难以堪,但也不必作儿女态了。这也是后来王勃写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话蜀川》)之意。其实是勉作宽解,以免过度神伤。

李陵苏武诗以五言见重于后代的诗坛,杜甫自认有所师承,证以杜甫的作品确是如此,翻看杜甫怀李白的几首五言律诗,其神韵、遣词用字不是有师承的轨迹吗?至于苏轼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是把“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以艺术语言再现吗?

李陵苏武送别诗的真伪问题,聚讼纷纭,难加妄断。如从诗看,仍有沾溉艺林之功,不妨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