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00

第100章 流尽年光是此声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送别》

对于营营扰扰,醉心追求名利的人,读这首诗,也许有所憬悟。

暮春季节正是花谢花飞,落红满地的时候,桃红柳绿的绚丽风光已消褪了,就在这样的暮春而又兼黄昏日落的时分,送友人离开了京都作远行,真是万分惆怅。京都的龙楼凤阁隐隐绰绰,宫墙御沟的流水潺潺,回望京都的暮色,耳听潺潺的水声,不胜古往今来的感慨。送行者似乎对着远去的友人谆谆叮嘱:“你走吧,对这样的地方不必依恋,也是我们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了。想想看,古往今来有多少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来到京华,冀求青云直上,可是,宫墙御沟的流水送走了他们,也送走了最可珍惜的年光,流水无情,人生有限,有谁能长驻此间呢?听着这长流的淙淙水声,难道还不应该省悟过来吗?”

从诗的基调看来,可以断定送行的人和被送的人都各有失意的遭遇,于是把“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的感情寄寓于诗,正如孟浩然之滞留京都,写了“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的思想感情一样,都是带着凄怆而又愤懑的情绪离开凤城(即京都)之地的。

但是唐代诗人韩琮的“流尽年光是此声”却成为传诵的警句。宋代苏轼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乎受到韩琮这首诗的启发而借意独创,因为宫前流水与长江逝水是相通的比喻,流尽年光和淘尽风流人物也具有相通的涵义。到了清代,更有一位诗人写他月夜在江南舟行抒情的一首诗,简直是承袭韩琮、苏轼诗词的意境两者兼而有之了。

诗是这样写的:

云自孤飞月自明,蒲帆十丈剪江行。

今宵浪拍金焦外,淘尽英雄是此声。

韩琮诗,苏轼词各有艺术特色,清代诗人在前人吟咏类似题材之后而能写出“蒲帆十丈剪江行”这样颇有气魄而又略带悲壮的诗,既不尽同于抄袭,却能以形象生动取胜,可说是难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