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99

第99章 伤无归宿自悠悠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隐:《夕阳楼》

李商隐的原籍是怀州,但郑州却如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曾受过原任刑部侍郎、左迁郑州刺史萧浣的知遇之恩。后来萧浣因事又被贬到远州,这首诗就是李商隐为萧浣而作的。

夕阳楼是萧浣在郑州任上所建。唐代官吏,多师风雅,如作了左迁的逐臣,常常于所到之处登楼饮宴,藉遣牢愁,所以喜欢楼台亭榭之类的雅集之所。

当李商隐看到萧浣贬去远州,登楼为他送别时,其感伤的情绪就无法掩饰了。虽然花明柳暗,风景极佳,如照往常,属于赏心乐事的宴集,可是如今却不同了,客观的景物牵动愁怀,几如天网,笼罩无限。郑州地处中原,从古以来就是重镇,当他登上城垣,更登上夕阳楼时,不禁触景伤情,对着辽阔的中原大地,感怀知己,更为萧浣难堪了。他看到南飞的鸿雁,孤零无伴而远飞,真有似萧浣的眼前遭遇,前途渺渺,不知道什么地方才是他的归宿,令人同情。可是,当诗人同情迁客的时候,转念自己的身世经历,又何尝不有孤鸿的况味?就以萧浣送别而论,尚有人为他的不幸而惋叹、惦念,而自己呢?却不知前路如何,可又有谁来同情自己呢?真是“不知身世自悠悠”了!

这样的对景抒情,极尽凄婉之致,所以能具有一种艺术感染效果,也因为李商隐运用了含蓄与类比的手法,把自己投入诗中。送萧浣,形容他如孤鸿远去,“欲问”行踪;怜自己,是遭遇坎坷,以“不知”概括未来的命运。因此物我皆感悠悠,都无归宿之叹,真是语苦情深,寄托无限了!所以南宋诗人谢枋得在《叠山诗语》中评价《夕阳楼》时指出:“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可谓品评得当。谢枋得所以欣赏这首诗,与他自己的诗作也多伤时感旧、沉痛悲凉有关,能深深体会到李商隐含蓄不露的感情之故。

李商隐的诗最擅抒情,例如同样是写送别,他写《离亭折杨柳》其中一首是:“含烟惹露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就体现了写法的变化。折柳送行,令人有黯然神伤之感,但想到归来重聚,又何妨以乐观的情绪期待远游之人,于是就以曲折之笔、婉转缠绵之意,用“半留相送半迎归”表达出来。我们读了,就感到有半伤感半乐观的韵味。至于他的许多七律无题诗,更是传诵千古了。鲁迅也很喜爱李商隐的诗,当友人称赞鲁迅所写的诗,堪与李商隐媲美时,鲁迅谦愧地说:“玉谿生清辞丽句,莫敢比肩。”可见推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