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05

第105章 愁听清猿白发生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

虹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马戴:《送人游蜀》

长城电影公司拍摄的《四川搜秘录》,为我们打开“天府之国”的山川、风物、奇闻、异趣的奥秘,令人看了如卧游巴蜀,深感怡情益智的享受。

如果参阅马戴这首送客入蜀的七言绝句,当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情景凑泊,想象真切。

诗人送友入蜀,先从离别说起,虽然不写明分襟之处,但是长亭柳色依依,当是长江下游一带。友人是循水陆以历三峡而入川,道路崎岖,山长水远,所以会看到两岸重岩叠嶂、丛林蔽天的景色,也会听到凄厉的猿啼之声。三峡,早就有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过:“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将这种情景化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绝唱。马戴又化为“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是进一步抒写了旅人听猿的心境,似乎说:

这种凄厉的猿声可令旅人一夜间增添几茎白发。

除了途经三峡,还要攀登栈道,而栈道之奇险,就更可观了。

李白形容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栈道之修,据说是出于三国魏将邓艾进攻西蜀时的需要,特在秦陇间修筑了十二处。

楚汉战争时张良曾向刘邦献过“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之策;陈平也献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总之,在山路险巇,架木以通行人的栈道,是名闻古今的。这种栈道似架于云端,几乎天空的彩虹都与之相接了。在山回路转之外,更有风风雨雨夹杂着江流奔腾的吼声,所有这些旅途上的艰难,都使人望而生畏,身历其境会发愁。但是尝尽了艰辛,克服了困难,就可走到西川平原的成都了,成都就是古之益州,“花重锦官城”,堪称花月繁华之地,旅人可以卸下尘装,舒展一下旅途的疲困了。

从诗看,马戴虽然题为《送人游蜀》,他未必到过四川。可是他从古代诗文中了解到猿啼、栈道等等对远游旅客的影响,于是通过想象用诗句反映出来,既是提醒友人对入蜀之行,要有克服行程艰苦的思想准备,也鼓励友人于历尽艰难之后,到了成都一定会有欢跃的快乐,这是把两种用意糅合一起而表达出来,就有它特别的寄托与情趣。

马戴是晚唐时代诗人,中了进士之后,曾任职军中幕府。因出身于清贫之家,只好为禄代耕,但却清虚自遣,耽于吟咏,看他写的《秋思》一绝:“万木秋霖后,孤山夕照余,田园无岁计,寒近忆樵渔。”可见其优游淡泊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