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老大徒伤悲”早已流传为口头禅了,有感情,不难懂。但要探究它的出处,却在千年以前,是汉代乐府诗的一篇佳作。
先说诗题《长歌行》,对题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见崔豹《古今注》);有人说“短歌微吟不能长”,“咄来长歌续短歌”,所谓长,不过是歌词音节上的表现形式。“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看来后一说较为切合实际。
这首《长歌行》起得很好,把我们先引到一个栽有各种植物的园圃之中。我们看到了长得青葱繁硕、颜色翠嫩的冬葵,在朝阳中摇曳多姿,真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冬葵的翠叶上满缀着朝露,所谓“湛湛露斯,非阳不晞”,正待阳光照晒才会干去。不久,阳光照下来了,冬葵的朝露也就渐干了。
由阳光的普照,不禁推想到温暖的春天,当春阳照在一切生物上面时,各种生物都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沐浴着灿烂的光辉,萌动的生机充满于大地。可是,时序过得太快,季节变换得太速,正当“喜柔条于芳春”之时,却又是“悲落叶于劲秋”之候了。
秋天是肃杀的,植物的花叶难免枯黄凋落。可见一切事物由盛而衰是自然的规律,无可回避。正如江河都东流入海一样,也是自然的规律,无可更易。东流入海的江水一去不回,人的青春何尝不是这样呢?青春逝去,也不再回来了,人生的过程就是如此,盛年既然难得,人在少壮时代就应该及时努力,切勿辜负青春,以免老大时一事无成,徒伤蹉跎。
从古以来,这首《长歌行》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李白从它得到启示,在《将进酒》中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名句。
清代的吴淇有感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诗的真诠,他在《选诗定论》中发挥了一番议论,认为“人有一日之时,有一年之时,有一生之时。一日之时在朝,一年之时在春,一生之时在少壮。之三时者,以为甚长而玩愒则短,以为甚短而勤修则长也。苟自甘暴弃……冉冉老至,恰如逝水赴海,岂有复西之日哉!轻弃重宝,那不悲伤”。这段议论十分精警,因此不能把诗意曲解为寿命长短,不妨及时行乐,趋向颓废。
这首诗虽名《长歌行》,其实不长,艺术感染力却很强烈,它写了“心志之所存”,“情思之所感”。以具体的景物——欣欣向荣的冬葵引出草木盛衰的事例,证以“人间无水不东流”的规律,示以青春易逝、华年难再的人生哲理,然后劝告不要蹉跎岁月,老大徒伤。读了这首诗,令人有“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见陆机《文赋》。懔懔,指危惧。眇眇,指高远。就是心志高洁、襟怀旷达之意。的感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