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
樽中美酒常须满,身外浮名总是闲。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长关。
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余:《归故园》
在外面漂流久了,就会怀念故乡。抱着久客归来的情怀,结合乡居生活的情景,来读朱庆余这首《归故园》,一定会有特别亲切的感受。
诗一开头就描写了故乡一个桑树成林,宽达数亩的环境。
在家门的外面,还有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所栽植的柳树数株,因此,主人也具有陶渊明在赋《归去来辞》中所抒写的感情。
陶渊明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是以酒为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对世事看得很平淡。所以,只要能平静地过着乡居的生活,而又经常能瓮头酒满,则一切功名利禄都可置诸度外,不妨等闲视之了。正因为已投闲终老,于是修竹漪漪的小径,自有风扫落叶,不须如杜甫诗中所写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那么扫径以待客了。而是“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日长无所事事,柴门就“门虽设而常关”了。像古往今来一切能“知足常乐”之士一样,身在这样与世无争的环境,可以陶然忘却扰人的俗虑,做到“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既然满足于现状,又何必如《世说新语》中所引的故事:支道林念念不忘,买了山才归隐呢?自己的故园已可安居,就不必另筹他处,回到故乡也就有归隐之乐了。
朱庆余的《归故园》,很明显的是受了张衡写的《归田赋》及陶渊明的影响。这首诗着眼于两点,一是抒写回到故乡所享受到的优游情趣,二是围绕着归字以点题。这篇贯穿着归隐所延伸出来的情与景,反映了张衡和陶渊明两篇词赋之作所描述的意境,流露了“鸟倦飞而知还”的情操。
值得玩味的是买山归隐的典故。似乎人情常倾向于买山归隐,所以长期以来华侨在外,艰苦备尝,为的是挣得一点钱以作落叶归根之计,这种落叶归根的感情,何尝不是古之买山归隐的感情?可是古人也有“谁言有策堪酬世,自是无钱可买山”之叹,可见要做到买山归隐也是不容易的。我在多年以前写过这样一首诗:“艰难休问买山钱,有酒当须醉十年。今日看花兼对月,何妨千里共婵娟。”这种感情,就与归隐故园相背了,这也是每个人处境不同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