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31

第131章 朴素的农村画

宋代的苏轼和辛弃疾,被称为豪放派的两大词家,他们的词可以用铁板铜琶传唱,具有激昂慷慨的声调与特色。

但是,苏辛词中却也有以白描手法写出的小词,令人读后有清新宁静之感。先看苏轼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小词一开头就写出了农村眼前的实景,把时间季节都点出来了。江南五月,正是缫丝时节,处处响起了缫车的声音。

由于天气渐热,柳荫之下已有黄瓜叫卖,对旅人有极亲切之感。

口渴思饮,随处可以扣门求饮,反映了一种古朴的人情。这首词有如一幅着色的水彩画,令人不胜向往。

另一首是辛弃疾写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是辛弃疾在信州铅山闲居期间的作品,因为接触到农村,看到农村的生活及勤劳人民的劳动,一种淳朴的情趣令他触发了情思,于是写了这首反映农村美好夜景的小词,它的艺术特点与苏轼的《浣溪沙》各有不同,但都能以声、色、静、美染上笔端,能把生活体验的感受极为自然地表达出来,因而成为名篇绝唱。

辛弃疾与农民有交往的感情,所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就显得亲切而有味。他在《浣溪沙》中也曾深一层描写他与农民之间的感情:“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不仅语言朴素,情谊也真挚,能与劳动人民分享一种丰收的喜悦。

苏辛两首小词都不用典,俱能以口语写出淳朴自然的境界。

就词看,似乎平淡,可是富有情味的平淡令人如饮醇醪,“言到平淡处甚难也”,“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见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

所谓善,就是能做到朴素、不雕饰,不尚辞藻而又深入浅出,所以不失为大家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