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雪泥鸿爪”早已是流传的成语,常见于诗文,这成语来自苏轼(即苏东坡)。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产生深刻的影响,常能令人感情起共鸣。可与李后主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回肠荡气媲美。
苏轼与其弟苏辙因应举上京,曾寄宿过河南渑池县的一间古寺,后来两人分手,各处东西,因此苏辙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而苏轼也按原韵酬和写了这首《渑池怀旧》。
出于一种离情别绪,苏轼深感人生漂泊无定,来去匆匆。也似横过长空的飞雁,在它飞过之处偶尔驻足,不过是像在雪泥之上留下一点指爪的痕迹,它飞走了,茫茫宇宙,浩浩碧空,它哪里还记得曾在什么地方留下爪印呢?人生之旅,亦复如此。想到古寺中的老僧奉闲,死后还可按佛门规矩,以火葬而造小塔,以藏骨灰,尚能留下他的遗迹;他兄弟两人在古寺壁上的题诗,都不过像飞鸿踏雪泥一样,偶然留下指爪罢了,时过境迁,断壁颓垣,哪还能寻觅旧日的题句呢?因苏辙寄诗提到长途跋涉的往事,苏轼就反问道:“还记得在崤山一段崎岖山路的经历吗?那时是征途漫远,所骑的羸马死于崤山一带,逼得换骑疲驴上路,颠簸之苦,驴叫人乏,真是难忘的旅程呀!”
通过上面的串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前四句寄寓一点人生哲理,但这哲理却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正如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一样,把庐山的形象也寄寓于抽象哲理之中,使之获得永远的艺术生命。
不过,要使抽象的哲理取得效果,不能采取拙劣呆板的说教,而是利用生动的比喻。苏轼从《庄子》的寓言中汲取到技巧,所以用的比喻贴切生动,他写的另一首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