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35

第135章 画出无声亦断肠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黄庭坚:《题阳关图二首》之一

自从唐代王维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成为送别诗的绝唱以来,阳关之被后人转借抒情真是不知凡几。李商隐写过“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写过“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苏东坡题画也写过“龙眼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而制成曲牌以传唱的更有《阳关曲》、《阳关三叠》。

总之,唱阳关已成了送别的代词,意味着折柳送别之黯然魂销。

以阳关曲作为画题与诗题,历代不衰,北宋诗人黄庭坚这首题画诗也可称为代表,他是题在画家李伯时所作《阳关图》上的。

画是无声的诗,它用线条以表达情感,黄庭坚正抓住这一特点以题诗。他认为在送别的场面唱出阳关三叠之声固然令人肠断,但断肠之感却是无影无形的。而李伯时用画图呈现的阳关送别情景,虽然也是无声,但也能令人肠断。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因为李伯时画出了玉门关外更为迢遥的西去之路,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之上,北风掠过,牧草低垂,成群的牛羊隐现于牧草之中,构成了绝塞荒漠的境界。孤客远行,前路迷茫,此景此情,其能打动人心之处,不是无声胜有声吗?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来自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是随手拈来以烘托画意的。诗与画,都令人起思古之幽情,令人想到李陵与苏武寄身异域的情调。而黄庭坚在“声”字上用功夫,正是为了写出无声的艺术也是可以感人的。

黄庭坚还有另一首《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的诗,写得也很有新意,他写道:“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这是黄庭坚与友人杜涧叟分袂于分宁后写寄的诗,他对杜涧叟说:分宁别后,我远眺旌阳山的灯火,才觉得自己身在孤舟之中,为了排遣,也如常日一样在饮酒,饮得已浑然如醉,因此纵有什么悲愁,也与我无关,都由满江风月替我承受去了。

诗人在这首诗的用笔,虽然也以阳关曲开头,却以不写自己离愁为结尾,这是避免主观情感的流露。可是“满川风月替人愁”是客观的情景,风月担愁之中就有诗人自己的一份离愁,不过推给风月就是了,这是修辞上的一种手法。王国维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细味黄庭坚这两首关于阳关的诗,是可以领悟到其中妙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