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14

第14章 采芙蓉遗所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是脍炙人口的诗篇。《昭明文选》刊印了全诗,因其时代难以确定,故称为古诗。写《文心雕龙》的刘勰认为是两汉之作。清代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则判断为:“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是很有见解的。可以说古诗十九首属于群众性的创作,产生的时代可能是西汉,也可能是东汉,时间有先后,不必拘泥。因为是好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在思念故土的亲人,看来是妻子。“《涉江》,是《楚辞》的篇名,屈原所作的九章之一。

本诗是借用这个成辞,一面也多少暗示诗中主人的流离转徙——《涉江》篇所叙正是屈原流离转徙的情形”,这是朱自清所作的解释。芙蓉就是荷花。《楚辞》中的“折芳馨兮遗所思”的芳馨似指芙蓉,鲁迅写赠日本朋友的诗“岂惜芳馨遗远者”,也是从《楚辞》引来。因此,这首古诗,也是以芙蓉花起兴。

全诗是这样抒情的:我要涉水采摘开在江上的芙蓉,也要采摘泽畔间长满的茂盛的香草。把这些幽香高洁的花草采到了,赠送给什么人呢?我是想把缕缕思念的情愫寄托在花和草的上面,寄给遥遥远方的亲人。可是回环顾盼那隔山隔水、漫漫无尽的长途,又怎能寄去呢?夫妻本来同心,应该亲密厮守,如今迫于环境,却两相分离,天涯漂泊,怎能不令人忧伤?欲归不得,恐怕也只好在忧伤中终老此生而无可如何了。

诗中并没有抒写什么流离转徙,漂泊异乡。但从诗的内容研究,似出于下层知识分子之手,因为它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古代出身下层的士人,为了求得出路,无非希望公府辟召、郡县荐举,这两途无望,就不得不外出投奔有权势之人冀求引用,如果求而不得,就常常流落异乡,形成了游子思亲怀土的离愁别恨。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写的《登楼赋》,既抒发了乱离之感,也充满了怀乡的感情。直到清代的诗人黄仲则,因别母远行寻找出路所写的一首诗:“搴帏别母浮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也十分凄绝地反映了这种感情。古诗十九首,可说强烈地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男女相思的情爱。读了《涉江采芙蓉》就可见一斑。《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是朴素自然,感情真挚,不借重于雕琢刻镂,不借重于浓妆艳抹,只是平淡写出,而且能用很少的几句表达丰富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鸣。另一首古诗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也是平淡抒写的一例。所谓“深哀浅貌,短语情长”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