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古乐府:《怨歌行》
在夏日炎炎中谁不想到扇?现代化生活中有电风扇,在古代则有工艺美术的各种扇。这首《怨歌行》却是将人生哲理以扇作比,透露出难以拂却的哀伤之情,特别给古往今来妇女不幸的遭遇赋予切合人生哲理的一种定义,因此值得吟味。
关于《怨歌行》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玉台新咏》的序言中,徐陵断言:“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赋指《自悼赋》、《捣素赋》,怨歌则指《怨歌行》。在《昭明文选》中李善注则认为是古辞,是“古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不论诸说分歧如何,它是描写一个女子失宠的悲哀是十分明确的事。在汉代的文学中,班婕妤也确有其人,她是山西朔县人,传为班固的祖姑。少有才学,汉成帝时被选入宫,封为“婕妤”。她的诗文流传下来的有《自悼赋》、《捣素赋》及《怨歌行》等,都是抒写她在宫中的苦闷和幽怨的心情。
幽怨是借扇子倾诉开始的:新裁剪下来的一块齐国所产的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把这块丝绢做什么用呢?是用作团扇的。在精美的图案花纹上描成合欢的鸳鸯,真似“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一样的华丽。因此这把团扇就具有美貌的形象,丝绢的质地已美了,加上修饰的裁剪就更增妩媚。
这精美的团扇制成之后,经常出现在男子的身边,天气炎热了,轻摇一下,生出微风,怎不惹人喜爱呢?这正如一个女子受到宠爱时的情景一样。
可是,恩宠无常,常惧有变。袖在怀中的扇,怕的是季节变化,当秋天来了,凉风吹走了炎热,哪怕是精美的团扇也被弃置盛放衣物的长箱(箧)或方箱(笥)之中了,正像变心的男子把日久生厌的女子抛弃,把从前的恩爱半途弃绝了,这是多么可怨而不平的事啊!于是“秋扇见捐”的成语就从这《怨歌行》产生、流传下来了。
这是写幽怨,把扇子拟人化了,形象化了。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辞旨清捷,怨深文绮。”这是说思想内容是表现得十分明确的,中含的幽怨极深,却以清辞丽句来描写,微讽自伤,令人同情喟叹。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首古乐府《怨歌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妇女生活中真实的思想感情,通过团扇的艺术抒写,概括出典型的意义,这就是它的可贵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