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鸣钟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高》
写过《后山诗话》的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是江西彭城人,属于江西诗派,后来转而学习杜甫,自成一家。他对写诗文的主张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
宋诗中的哲理味,从陈师道的作品中可窥见一二。他这首重阳登高诗就很有淳朴韵味。古人重视登高,诗人更乘兴而游。
于是在平原绿野中,陈师道也骑了马向荒山古台之处登临远眺。
山中有寺,寺里的钟磬声报道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衔山了。这次登临,令他对人事沧桑变化的追怀,好像特别来得浓烈,而对着山间的菊花静放,也许由于感情有点麻木,觉得今日的黄花与去岁并无什么不同。只有联想到孟嘉龙山落帽的故事,才感到自己的帻巾也歪了,露出了如寒霜侵染的双鬓,一种老大的情绪不禁涌上心来,因此同游友人之笑语喧哗,在他竟毫无所动了。
话虽如此,从高台远望,只见江流浩荡,落叶萧萧。这时候,不禁朗诵杜甫的佳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就倍感虚度浮生,徒伤老大,置身此境,随俗登高没有什么意思了。
倒是应该记取大江东去会淘尽一切的不可抗拒的规律,应该振作起来有所追求,才不负此生。
在诗中,诗人没有说出追求什么,很含蓄婉转,但从诗人的抱负而论,他是在追求诗艺术上的成就,陈师道对诗的四“宁”主张就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苦吟派,广东诗人黄晦闻曾描写他是“涪翁而后有彭城,天地孤怀往复倾”的人物。黄晦闻很欣赏后山诗的,也师承了后山古朴洗练的风格,甚至为后山设祭也奠以诗:
“愿兹一往相从意,益叹于今后死难。”黄晦闻《蒹葭楼集》中的七律,陈散原评为“于后山为近”,“有过之无不及”。例如《七夕》一首就可看出轨迹:“夜色灯痕忽满楼,又闻儿女说牵牛。余情尚袅人间世,残暑初回天下秋。坐惜景光驰巧匠,一凭浩荡忆灵修。风怀孤尽行将老,不分平居此夕愁。”
陈师道写诗的构思、韵律、遣词用句都有其独特之点,“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九日寄秦觏》)就另是一种表现。所以后山诗是受人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