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52

第152章 依旧青山绿树多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朱熹:《水口行舟》

南宋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江西婺源人,却侨居福建的建阳,也曾寄迹于武夷山之九曲,修了一座朱子精舍,从事讲学及著述。这首《水口行舟》,很可能是写于武夷山,因为陆游曾有诗寄赠给他,其中有句:“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九折途。我老正须闲处著,白云一半肯分无。”(《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之一)可见武夷山水之奇秀。

正因为青山绿树的牵引,才有朱熹水口行舟之所见,孤蓬夜雨,感而吟咏,纯写眼前之景,宿雨之晴,朴素自然,几如口语,没有理学家朦胧暗晦的人生哲理,没有大学问家装腔作势的矫情,颇堪玩味。

在江上乘船,不难获得如朱熹诗境中的体验。小舟在夹岸青山、一泓碧水、欸乃橹声中缓缓而行,只因旅程遥远,隔宵才可抵达目的地,于是中途夜泊。恰在此时,江风夹着骤雨,吹打在船夫披着蓑衣的身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可见雨点不小。这时候,夜幕降临,满江如漆,泊舟无事,只好卧听雨声,而风激白浪汩汩地扣着船舷,恍如催眠之音,于是就酣然入梦,不管外面的夜色如何了。待到一觉醒来,已是雨霁风清,卷起船篷一看,只见雨洗后的叠叠青山,更显得明净妩媚;丛丛绿树,更显得翠色如染,依然是那么令人观赏赞美不已,这时候解缆而行,“舟摇摇以轻飏”,旅途的情趣是难于描画的了。

朱熹写下这首小诗时的情绪,从诗情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轻快、安适,大有他的好友辛弃疾在一首词中所写“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对我应如是”的感受。

这种感受,在朱熹的生涯中说来是不多的经历,因为他是一个治学谨严,在哲学上主张放弃“私欲”,服从“天理”的理学家,以渊博的学问,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贡献的人,做人态度方面以“居敬”标榜,所以他能写这种纯含自然之趣的小诗,是难能可贵的。正如诗僧惠洪写的《冷斋夜话》所引陈叔宝的诗句:“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认为得天然之趣一样,朱熹的诗,也是去掉辞藻的涂饰,而以天趣自然为主的。

朱熹在武夷山的生活,曾想做到神炼气清、魂安魄静地著述自娱兼以警世,但也未必能做得到,所以陆游寄他的诗就意带讽刺:“蝉蜕岩间果是无,世人妄想可怜渠。有方为子换凡骨,来读晦庵新著书。”事实上,朱熹也难于与世隔绝,曾受排挤于韩侂胄,也主张抗金,只是强调准备,迹近消极,终于“学人论世”,于事无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