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溪头鸟篆沙,溪山深处野人家。
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
——朱希晦:《寄友》
把一种山居情趣、悠然自得的境界,通过一首诗向友人抒写出来,令友人了解到他的生活环境与世俗尘嚣有所不同,从而引起共鸣、向往,这是元代诗人朱希晦《寄友》诗所寄托的诗意。
溪山深处野人家,有如杜牧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在溪流潺潺的山中,寄住着一个隐者。而山溪流经之处,溪边有浅浅的流沙,一阵山雨过后,转为晴岗掩映,这时候可以看到在雨洒过的湿沙之上,飞来几只小鸟,在用它们的小爪,扒着湿沙游戏,这种情景,有似书法家用笔在宣纸上挥笔篆书。季节呢?已是春尽夏来的时候了,诗人柴门之外所栽的桃花李花,都给季候风吹得落红遍地或轻飏凌空了。但是山中却有四时不谢之花,继桃李之后,又有一种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带有淡紫色的楝花在开了,楝花开时,就意味着九十春光已过,进入了初夏。这种以花落花开而描写季节的变换,正是山居的人淡忘世事的特点,正如“山中不待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样,表现了隐者的情操。
但是朱希晦这首《寄友》诗,所采用的抒写手法更有值得欣赏的艺术特色,就是纯用白描,以二十八字把溪山的景色、柴门的幽静、花开花落的时序、眼前所见“鸟篆沙”的情趣,淡淡地写了出来,其中却含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有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深婉之意,如果露一点,就无异于向友人表示:
“你觉得我山居的幽趣可取吗?你要是能看淡世情,就来我这野人家作客吧,或是引退卜居溪山之中,共同领略自然之美吧!”
这是反映闲适情趣的诗,写这种诗,唐代的王维可称圣手,他写的“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野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就是一例,而宋代诗人蔡确写的“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夏日登车盖亭》),也同样写出了闲适之趣。
表现闲适,就要忌涂饰、忌堆砌,在清新、形象方面用功夫。
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就是首重去掉陈词滥调,代之以创造新词与新意。朱希晦是理解这种艺术构思的,所以能用“又见春光到楝花”的形象性代替春去夏来一般化的说法。
而“雨过溪头鸟篆沙”也以形象语言反映了对事物观察所得的自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