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花。
——朱德润:《沙湖晚归》
诗人乘着小舟,荡着双橹,于黄昏时分在湖面循着归路,任它漂流;一边欣赏两岸或远或近的景色,真得自然之趣。但见岸上群山在夕阳衔照中显得起伏萦回,一只孤雁则斜飞掠过。近于湖滨之处,则有数间茅屋结在沙滩之上,这时正冒出缕缕炊烟,显示已是弄晚炊的时候了。双橹轻摇,橹声欸乃,轻舟所过,抛在小舟后面的是轻溅的浪花。最为赏心悦目的一幕即景,却是浅渚上浮植的蓼草,这种蓼草繁殖于水中,在秋风中已变成丛丛红色,有如火炬了,轻舟滑过,双橹拨过,就把浅渚上的红蓼摇乱了,于是呈现了乱红摇曳的奇景,这真是难得的一种美感体验,诗人一定赞道:“美极了!”
这样的荡舟晚归图,在元代诗人朱德润的意笔点染之下,的确给画面添了难得的景色,也给诗情注入了清新,可说是耐得吟诵的佳句。而“摇动一滩红蓼花”,不论音韵(橹声)、色彩(红蓼)以及空间(浅滩),都糅合得恰到好处,使晚归的诗情画意达到静、美的境界。
写荡舟于湖光山色之间的诗篇,历代就多有名作,有些作品不仅传诵于当时,也影响于后代。例如柳宗元写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紫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就把渔舟唱晚的情景烘托得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以“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摇动一滩红蓼花”相比较,不是各有特色吗?
领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又匠心独运以求突破的,还可举出清代词人厉鹗写的《百字令》。他是浙江钱塘人,生于江南山明水秀之乡,所以性耽山水。当他月夜乘舟过七里滩时,就熔铸了前人描写光景奇绝的意境而成名篇: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拏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流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我们看,“帆影摇空绿”就颇有借鉴前人艺术表现而出以独创的佳句。而写《苕溪渔隐丛话》的胡仔,也有“卷起纶竿撇棹归,短蓬斜掩宿渔矶。日高春睡无人唤,撩乱杨花绕梦飞”,又是另一种情趣。
因此,诗要得自然之趣,先要“吟函得到自有得处,如化工生物,千花万草,不名一物一态,若勤摹前人,无自得,只知世间剪裁诸花,见一件样,只做得一件也”(见胡仔:《渔隐丛话》)。
通过《沙湖晚归》,当可看出炼句的重要,而“摇动一滩红蓼花”就是体现了炼句有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