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67

第167章 立马西风为损神

千里相逢淮海滨,一枝谁寄岭梅春?

老来易感山阳笛,年少休轻胯下人。

失侣雁如秦逐客,畏寒花似楚遗民。

每过百战疮痍地,立马西风为损神。

——陈基:《淮阴杂兴》

游历到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名胜古迹之处,难免感旧之情兴,见于吟咏。这类诗作,常借典故来抒情,如用得恰当,不失为好诗。

陈基的《淮阴杂兴》就属这一类感旧之作。

从诗的开头看,诗人似乎是旧地重游,所以有相逢之感。来到淮阴这个中古时代就已知名之地,深感秋风萧瑟,寒意凝结,不由得想到家在岭表,梅花先传春讯的雅兴,可是如今客途渺渺,有谁为寄一枝报暖的音讯呢?

写到这里,感情起了翻腾,以临老之年,不禁追怀晋代向秀在《思旧赋》中所抒写的故人来了。向秀哀嵇康之被害,路过山阳旧居,闻笛音而凄然作赋。他如今重到淮阴,也不见了当年的故旧,山阳闻笛之感,也有似向秀的凄伤。

可是淮阴毕竟有令人振奋的人事,那就是韩信年少时曾受胯下之辱,曾受漂母一饭之惠,而韩信后来见用于刘邦,登坛拜将,在楚汉相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淮阴侯,韩信曾以千金为报漂母的恩惠,传为千古的美谈。所以淮阴就有漂母墓、韩信墓供人凭吊。诗人想到这里,又不禁对淮阴怀着深深的敬意了。

虽然如此,重游毕竟是孤客一身,大有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写秦逐客卿的况味,更有楚被秦灭之后,仅剩孑遗的况味,这种孤独、冷漠,就如失群之雁、畏寒之花,是笔墨所难以形容的。

何况淮阴地处江苏北部,扼苏北大运河的中点,自古就是淮、扬、徐、海间的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既争,就必然兵连祸结,形成满目疮痍,历久难复的局面。怀着这样的情绪,再看这样的古战场,怎能不在西风拂面的时序中产生强烈的伤感呢!

以一首律诗,运用了几个典故以反映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可说是它的特点。这种思想感情也很复杂,对人生,对遭遇,对乡国都有牵连,可是五十六字的七律,限制较严,要表达出这么多的感慨,实在很不容易,就不得不借助于用典了。陈基的诗,用典还算恰当,有似撒盐在水里,化为不太见痕迹的抒情,所以称得上是好诗。

就律诗用典而论,唐代诗人杜甫、学杜的李商隐可说是个中能手。试看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泪》,都是代表作。陈基是在承受传统上有意为之,但却工整而有情致,也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