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首风尘双短鬓,侧身天地一儒冠。
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
苜蓿秋高戎马健,江湖日短白鸥寒。
金尊绿酒无钱共,安得愁中却暂欢。
——赵孟頫:《和姚子敬秋怀》
乍读这首律诗,几疑是杜甫之作,因为不论从格律、思想内容、抒情手法,都具有沉郁悲凉的调子,都具有杜诗的特征。
赵孟頫身历宋亡之痛,虽然寄情于书画,但风格和婉,闲情逸致。书法有“赵体”之称,画艺被评为“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成为开创一代的大家。可是他的思想感情却流露国破身屈的身世之感。
这首律诗一开头就有如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漂泊于西南时的沉痛。风尘久历,岁月催人,漫搔自己如丝的鬓发,已脱落得不少了。可是此身如寄,在茫茫大地之中,漂泊着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物。回首中原沦于异族,想要有十六国时代前秦政治家王猛那样的雄才,既能“扪虱而谈天下大势”,又能统兵作战以统一黄河流域,已是不可再得了;再说以“淝水之战”而建立过赫赫功名,北伐一度到达黄河以北的江东名臣谢安,如今也无人能及了。正因为这样,纵有最好的饲料如金花菜可以使秋高马肥,利于战斗,却也难以扭转灭亡之局了。而自己呢?辗转于江湖,不觉老之已至,欲与白鸥为伍,也不可得,要倒金樽、醉绿蚁,也缺少杖头钱去一醉,像这样的处境,怎能排遣愁苦而求得一时的欢愉呢?
赵孟頫就以这样的抒情,抒写了感事伤秋的怀抱,寄托了痛惜宋亡的感情。他这种感情,在他题为《岳鄂王墓》的诗篇中流露得更为沉痛:“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可与陆游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东望王师又一年”媲美。
这类诗篇,放之杜集而无愧,接近于杜的沉郁悲凉。诗的特点是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源于风骚,充满抑塞磊落之气。杜甫曾这样慨叹过身世:“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一)可是“息机”而不可得,就只能以“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而老死江湖,赵孟頫也唱出了“江湖日短白鸥寒”的哀歌。
不过,话得说回来,赵孟頫比之杜甫,就生活遭遇说却强得多,因为他一度在新朝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致力书画,也未潦倒到杜甫的境地,所以他的诗终不如杜甫的真挚,至于他写的“令人苦忆东陵子,拟问田园学种瓜”,就非真实的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