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74

第174章 十二金人外民间铁未销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陈孚:《博浪沙》

这是一首出色的咏史诗,出自元代不知名的诗人之手,可见代有佳作。

博浪沙在河南阳武县之东南,是古战场著名之地。当秦始皇战胜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曾出巡途经博浪沙,突然遭到大力士以数百斤重的铁椎向他所乘的御车狙击,差一点要了他的命。幸而未死,于是下令搜捕狙击手,闹得秦国境内沸反盈天。

但是没有逮住凶徒,却使秦始皇的专制统治有动摇的危险,后来陈涉、吴广起义于前,项羽、刘邦继之于后,到秦二世就结束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万世帝业”。

是什么人主使这次博浪沙的狙击活动?是张良。

张良别号子房,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因秦灭韩,发誓要为韩国报仇,于是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事虽未成,可是显出了张良具有豪雄的胆识,这一击遂令秦始皇的江山从此动摇了。所谓祖龙社稷,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注解,“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所以指的是秦始皇的江山。

值得深思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专制统治,也曾销毁民间兵器,展开过焚书坑儒的残酷镇压,当时曾把天下的兵器汇集于咸阳,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经过这样的苦心孤诣以求巩固帝业,在他看来是不会有隐患或后患的了。料不到由于他的专制统治在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加上连年用兵的情况之下,使广大人民饱尝痛苦,激起了民怨沸腾,终于引来了狙击、反抗……对着这样的兴亡史实,诗人不禁发问了:为什么尽收天下的兵器都无法消弭反抗?为什么民间仍有铁器可以铸成狙击的铁椎?其中的因果关系,难道不是值得研究的吗?

诗人并未作答,但却有潜台词在诗的后面,这潜台词就是:

纵然秦始皇以杰出的手段,兼并了六国,建立了秦皇朝的统治,由于暴虐无道,就埋下了火种,地下火在运行,就必然可以毁掉他的帝业。所以贾谊在《过秦论》中也写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但效果如何呢?历史已作了结论,所以诗人以含蓄故问之笔,对这段兴亡史迹,寄托了无穷的感慨。

这首咏史诗,具有极为精炼的艺术特点:既是诗,也是史论。

善于选择,把秦史中的片段,以高度的概括反映了历史变化的真实,触及了秦皇朝覆灭的教训。全诗二十八字,以形象的语言透露了一代兴亡的征兆。

翻阅《诗话总龟》,有一首是张安道写的:“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词。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首诗讽刺刘邦得了江山,做了皇帝之后,一边杀戮功臣,一边以《大风歌》假惺惺作态而唱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虚伪调子。诗如史论,可与《博浪沙》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