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76

第176章 寒烟冷日望柴桑

风急登高野客伤,悲笳声里过重阳。

正须击剑论孤愤,何暇携壶举一觞。

白骨不埋新战恨,黄花空发旧枝香。

寒烟冷日东篱下,西望柴桑路更长。

——叶颙:《至正戊戌九日感怀》

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不知千载以还感动了多少具有与杜甫伤时忧国共同怀抱的人,成为传统七律的绝唱。元代诗人叶颙的九日感怀,可说是受到杜甫影响极为显著的一篇作品。

叶颙的感怀原有两首,这里只选其一。他虽然是一名寂寂无闻、不见于文学史的诗人,可是从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个宋亡的遗老。以遗老的孤忠,恰逢重阳佳节,其感时伤事之情就难以自抑,于是效杜甫的《登高》,发出了悲愤之音。

叶颙的全诗,就韵律、意境说,是吸取了杜诗的艺术表现的特点,就内容看,则因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遭遇有别,因而反映出更为深沉的悲愤。

诗以诗人在秋风凄紧中登高自遣开头,然后纵笔抒写了自己流落江湖,有如野鹤的感伤情绪。耳边听到笳声隐隐,这是异族的乐音,正与杜甫在《哀王孙》中写的“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的气氛相似。在这样国破家亡的情境中,只能如刘琨之弄剑起舞,以排遣孤忠愤懑之情,实在没有闲情逸致携酒登高而一醉。想到“白骨累累,埋不了新仇旧恨,黄花无恙,依旧散发它的幽香。可是我呢?在这个重阳佳节中虽然仰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蹈之风,却无法追蹑他的隐迹而老死于柴桑故里,对着袅袅寒烟,幽幽日色,要我走上陶渊明隐居之路,却是路也漫漫,难于举步啊!”

诗人就以这样的感怀,表白了他在实际生活中所感到的矛盾,一方面是民族的悲剧无可挽救,一方面是想隐遁而不能,于无可奈何之中,就不得不一仿杜甫以倾诉悲秋作客、鬓染繁霜的郁结了。

当然,叶颙这首律诗,远远难与杜甫《登高》的高度艺术媲美,但也能惊时序、借题目、写风景、涉人事而反映了萧瑟悲郁的色彩和情调,是元诗中的佳作。“斜日西风彭泽酒,殊方异国杜陵诗”,叶颙在另一首感怀诗也重复了以陶渊明、杜甫作为他驰骋诗情的偶像,而家国的情势,却只能在寒烟冷日之中,怅望乡关,临风抒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