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81

第181章 折柳报春深

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

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

——贡性之:《涌金门见柳》

有一年游苏州,恰是暮春季节,在苏州园林看到垂柳丝丝,绿杨袅袅,觉得江南的风物,确是绮丽动人。当时想到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著名抒写,也想到无数诗人吟咏江南柳的诗篇,例如王渔洋在扬州的春柳诗就是名噪一时的佳作。

但是咏柳之作,元代贡性之这首见柳诗却别有情趣,别有风神,值得玩味。

诗人贡性之是江南人,所以他的诗多写江南的景色。涌金门是杭州城的一个地名,出了涌金门就是十里郊原,春郊如画。

杭州也多柳,因此诗人步出涌金门外就看到柳芽舒色,如《岁华纪丽》中所形容的“柳眼挑金”。 不过短短数日,景物就已不同了,已是绿柳成荫,快到柳絮飞花的季节了。诗人有感于时序的迁流,禁不住发出雅人高致的联想:“把柳条折下一枝,带到城里去展览吧,让终日沉迷于名利,置身于扰扰尘俗的人憬悟到春光已过九十,转瞬是暮春时候了,纵有千金也难绾住春天的脚步,还是懂得及时享受一点赏春乐事吧!”

很显然,诗人是借折一枝细小柳条,以抒写万物在时间流转的无限里存在着有限。正如杜甫写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把花柳的多情放在广阔无垠的江山之中,期待有所悟的游人鉴赏,以免辜负花柳无私的色彩宜人的姿态一样。这种“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正是以小见大的抒情,其情趣与风神极有自然的隽味。

贡性之的见柳,看来得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启发,陆游写过一首《临安春雨初霁》,其中有两句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陈简斋也有名句:“客子光阴书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我们试把“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与陆、陈的名句比较,就可看出情趣、风神各有一脉相承的轨迹,在欣赏上也各有独特的美感,这是诗人体验、锤炼而来的功夫,并非模仿所能幸致。

现在读着这些名句,回想当年别了苏州之后,也曾于动乱的岁月写过一首怀念在苏州的史学家柴德庚教授的绝句:“杏花春雨忆姑苏,翠柳凝烟入画图。为问虎丘山下客,藏书史笔两何如?”当年诗未寄出,却传来了他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噩耗,我的怀柳、借问也就成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旧游也真如梦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