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老安闲世味疏,深深水竹葺幽居。
床头昨夜风吹落,多是经年未报书。
——洪希文:《幽居》
描写一种引退后的宁静生活,元代诗人洪希文的《幽居》有其自然之趣。
人生有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其中之一是老。当年华已逝,少壮不复再来之时,不论年龄、生理机能都将随岁月而变化。旷达的人并不以老去为意,意识到这是人生长途上终于要经的驿站,所以能放怀自适,自求其乐,洪希文这首诗就是表现这种情趣的。诗人在低低地倾诉:“我已进入老境了,但有自知之明,所以能安于闲适,逐渐与世俗疏远。幸好晚年生涯还算不错,在乡园有数亩临江之地,栽竹植树,修葺了数间可蔽风雨的居室,就这样带着一点隐居情调过着恬静的生活。由于与世相违,门前已无喧声的车马,也没有常来造访的故人。大有陶渊明说的‘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之慨。但是故人虽不来访,却有书信往还,互相存问。只是后来疏懒起来了,许多书信都未作复,昨夜风从窗外吹进来,把搁置于床头的书信吹落于地,捡起来翻看,才看到了这些书信延搁不复多已一年以上了,实在感到一种歉疚。不过故人知道我在过隐居似的生活,也会体谅我的疏懒的。”
诗人通过这样的抒情,把日常幽居的生活画面移到了纸上,引人易起适意的共鸣。这种适意的诗篇,在唐代诗人以之为题材,写了不少的作品,例如王季友就是一个笃志山水、素性风疏,具有充分逸情的诗人,他曾写道:“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这类闲适诗,可谓上承陶、谢而来,各就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不同的境界。
其实,退于江湖,是旷达者共有的襟怀,古人特别重视。《庄子》一书中对“钓鱼闲处”就有赞美之辞,《庄子》写道:“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洪希文也属于这种人,所以疏世味,性安闲,摆脱了尘嚣,归于静境,连与外界的书信都逐渐断绝了。再说《幽居》一诗品味,其味在于自然,堪与“午醉醒未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媲美。自然的特点在于能写出悠闲的心情、清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