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184

第184章 却送秋声到客衣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王翰:《题败荷》

过去曾有西湖之游,欣赏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好景不常,有花开也有花落,这是自然的现象,正如人事有新陈代谢一样,属于不可违抗的规律。

可是人生毕竟喜聚不喜散,对着花残月缺,善感的人难免勾起莫名的惆怅,凄然的感伤。元代诗人王翰这首《题败荷》就有这种萧飒的情调。

诗以追忆开头,追忆在西湖曾作诗酒的雅集。当时画舫载酒,逸兴遄飞,湖上的荷花开得正好,荷塘十里,在熠熠阳光之下,微风吹拂,为游人送来了缕缕清香,是何等风光绮丽。可是时序催人,流年暗换,转眼之间就芳香散尽,百草凋零,呈现了肃杀、萧瑟之象,于是不禁感从中来,作了一番不胜“繁华易散逐香尘”的对比。又因为诗人是作客异乡,不仅对着荷塘的残荷感到难堪,更为西风送来的飒飒秋声而引起更深沉的感受,也许是在秋声里因衣裳未剪裁而觉得作客衣单吧?这样一来,就不单是为败荷而抒情,也为客况萧条而哀叹了,因此残荷败叶就具有类比的作用。

王翰的《题败荷》,可说是咏物诗,就是以败荷作为吟咏的题材。咏物诗古往今来多的是,大抵为借咏物以寄情。苏东坡就有一阕《水龙吟》以咏杨花而成绝唱,我们试看他的抒写:“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如果用来咏败荷,也是适合的,只不过荷花残落,尽入淤泥,不似杨花能随风飞舞就是了。

《题败荷》的诗眼,不在芳菲落尽,而在秋声及客衣,因为当“荷尽已无擎雨盖”之时,夏季已完,秋天到了,所以才有“却送秋声到客衣”的感触,诗人寄托了孤怀落拓的情绪。

对于荷花,古典诗词中的吟咏多得很,唐人的名句就有“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风清欲坠时”(陆龟蒙《白莲》),把白荷描写得极有神韵。但是李商隐对荷花却又别有一种欣赏,他写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从雨打荷叶传出的特别声韵而以诗传神的,所以博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时就加以引述、赞美。林黛玉对李义山的诗,由于李惯用典故,失于隐晦,并不太喜欢,但她却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极尽体物情致的抒写。

如果按林黛玉的诗论,王翰的“却送秋声到客衣”也可称为警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