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李白、杜甫是唐代大诗人,诗称无敌。但他们对谢朓却钦服之至。李白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当登九华山落雁峰时,又说:“恨不携谢朓惊人诗句来,搔首一问青天耳。”
杜甫的评价是:“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可见谢朓诗篇的分量。
谢朓是仅次于谢灵运的山水派诗人,字玄晖,曾做过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出身与谢灵运相似,在河南太康故乡,幼即以文才见重乡里。后来步入仕途,却被当权者谗忌,屡受到排挤,于是消极遁世以求山水之乐,因此写了很多山水诗。但是亦官亦隐也逃不了统治者内部纷争的是非,于三十六岁时就系狱而死。评论家沈约曾为之伤悼:“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谢朓擅长写自然景物,清丽秀逸,更多警句,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可见他的诗风。
诗题的“三山”是指南京西南的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当谢朓登上三峰,回头眺望长安,睹景思乡,情难自抑,于是写了这首诗。
灞桥是长安著名的桥,王粲写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写的《河阳县作》“引领望京室”,都与谢脁的抒写相似。
所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朓正是运用这两个典故以比喻回望京邑的情景。
读这两句诗,还望之时,只见京城中明丽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但却历历在目。凡到过北京,又能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登上景山眺望北京城,就会有同样的感受了;只见阳光之下,宫瓦凝绿,飞檐闪光,云树苍郁美丽壮观,也就懂得“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描写之妙了。
不仅飞檐明丽,参差在目,仰视天空,更见晚霞荡漾,柔软地铺开,真像一片锦缎;俯视江水,更见清澈浮动,静静地东流,真像一条白练。灞桥之外,有百鸟归林,啼声喧耳,黑压压地如盖沙洲;郊原之上,落英缤纷,杂花遍地。此景引出离情,觉得京邑虽美,却要离开它了,而且要在边远地区作长期的淹留,今后只有徒劳怀想了。《诗经·王风·扬之水》的“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也是眷怀故乡的反映。一想到还乡无期,就愁苦得泪如雨下。从今以后,满怀望乡之情,只好让无情的岁月把黑发变白了。
从谢朓的描写手法,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观察是细致的,遣词用句是清丽的,而且有独创,形成一种新的境界。他把景与情结合得很好,不仅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如此,就是写“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也何尝不新颖曲折,景中饶有情趣?他的诗,对唐代诗人很有影响。有人认为李白虽才高气傲,却是“一生低首谢宣城”,无怪他游历宣城时怀念谢朓,唱出“我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十分惆怅地不能起谢朓于地下以成知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