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我把陶弘景的一首小诗和一篇散文连在一起欣赏,可说别饶趣味。他这篇散文,其实可看作散文诗,因为它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篇幅小,有诗的意境。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陶弘景的小诗,写的是什么?就题目来看,可知是南朝齐高帝以诏书向这位隐居于江苏句曲山的隐士问以山居的生活,似有邀他出山任职之意的。而陶弘景却以悠然淡然的态度赋诗答道:“你问我在句曲山上,有什么可以享受的吗?有呀,在那崇峻茂密的岭巅之上,有经常萦绕着缕缕白云,也飘浮在湛蓝湛蓝的长空之中,构成一种缥缈静美的境界,但是能领略其中静美之趣的,恐怕只有我这种离尘而隐的人吧,但却不能捧着白云相赠与你,真是遗憾的事。”
从陶弘景的答诗可以看到,他是把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化为诗意,借以暗示他并不想出山做官,既含蓄,也有一点高傲之气。这首诗的形式,启发了唐代诗人李白。李白也曾仿陶弘景以答友人之问,他在《山中问答》中写道:“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就诗而言,李白所描写的意境美多了,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概。由此可以悟到,古人在诗文中多有继承,也有创新,绝非因袭不变。
现在要谈谈陶弘景的这篇散文诗了。就题目看,可知是从山中写给在朝任中书官职的谢徵(一作微)的。因为是朋友通信,可以随意而谈,他就以魏晋人惯用的简短形式,以诗样的语言抒写了句曲山的风光,他告诉谢徵:“对山川风物的爱好,从古以来就传为美谈。而句曲山也具有美的特色——峰峦高耸入云,江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削立,斑斓的色泽辉映于山水之间。苍苍的树林漪漪的翠竹,一年四季都郁葱可爱。当晨雾散尽的时候,猿猴戏啼,群鸟飞鸣;当夕阳落山的时候,江中浮沉的,闪着金黄色的游鱼在翻腾竞跳,自有乐趣……这样的景色,可说是人间的仙境,几生能修得到住在这里啊!照我看来,谢朓是描写山水的能手,自他之后,还没有人能用诗文描述山川的奇美可以达到令人神游的境界呢。”
陶弘景就是这样以清丽之笔,概括性的描写,把句曲山的特色如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先从大处落墨,写了高峰、清流、青林、翠竹;再用特写镜头写晓雾敛态,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把客观景物的隐现、疏密、色彩、声音以百余字描述出来了,于是形成了这篇散文诗之美。
陶弘景真有隐士风,因而有隐士乐。史书曾说其为人圆通谦谨,心如明镜,虽然家贫求仕,一度做官,后来却归隐了。陶弘景性耽山水,爱泉石,特喜松声。他善于观察事物,描摹江南山水就有精确简练独到之处,而无雕琢堆砌之迹,堪称名篇。但也应该看到,陶弘景归隐后仍有啖饭之道,也仍有作为有闲阶级的闲情,否则饿着肚皮是谈不上欣赏山川之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