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襟乘石磴,列藉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王勃:《圣泉宴》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以《滕王阁序》一篇赋体文章传之千古,几乎掩了诗名。其实他的诗作也有成就,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警句脍炙人口。这里想谈的是他写的《圣泉宴》这一首写景诗。
圣泉在甘肃庆阳府合水县,称得上是一个名胜地。王勃在诗前有序,说这个倚玄武山而浸淫成泉的地方,“垂岩泌涌,接磴分流,下瞰长江,沙堤石岸,咸古人遗迹也”,可见有古之遗风。
王勃对它早已向往,所谓“江湖思远,寝寐寄托”,连梦中也想念它。一旦偿愿得游,当然喜悦无限,认为是“人间之难遇也”。游圣泉时有仿效王羲之游山阴兰亭之趣,但野宴时也兴“古今代谢,方深川上之悲;少长同游,且尽山阴之乐”,于是赋诗以纪其事。
但是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写景,而把抒情放入诗序之中,因此用笔构思就别具一格。
诗从登圣泉写起。攀登着山路的石级,敞开衣襟以迎风,披襟当风就暗用了王粲《登楼赋》的“向北风而开襟”的典故。同游者登上了玄武山之后,休憩一时,就列席野宴了。席设于圣泉亭之内,居高临下,可以俯览圣泉。当觥筹交错的时候,一阵阵兰芷之香吹拂,与酒香混合起来,熏得人陶然如醉,一阵阵松涛的韵声,有似空山奏琴一般的情调,陶冶着人的心灵,真是心旷神怡极了。山林的暮春景色如画,丛丛树叶,叶影婆娑,几片落花带香而至,这样的影飘香度都使得同游的宾客充分领略到这次宴游的乐趣。当酒阑兴酣之时,不觉渐晚,遥看村野池塘,又是另一番晚景,夕烟袅袅,暮霭重重,归途中回看玄武山和圣泉亭,已被笼罩在夕烟之中了。
王勃写这首诗,善于用字,以薰、韵、飘、度来形容自然景物所予游人的感受,加以“兰贵气,气近于酒;松取声,声类乎琴”
(唐汝询评语),也把气氛、声响描写了出来。所谓“松风唱响,竹露熏空”,景色的确不错。
但是,这诗也有些缺点,就是重复。因为兰气与花香,似同一性质,上写松声,下又叶影,也未免重叠了。如果朗诵起《圣泉宴》来,我们倒觉得琅琅上口,十分流丽。这就是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