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04

第4章 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比喻之于诗词,是不可少的艺术手法。

比喻有没有创造性,可用能否“出人意外,入人意中”做衡量的标准。

《庄子》一书善于以比喻入文,成为诸子文中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例如《齐物论》里形容大树的洞穴:“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连用人身上三种器官、三种器物和两种地壳上的情状来摹拟,于是大树这个奇形怪状、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就清晰地如在眼前,也容易理解了。至于“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更是形象生动的比喻。

因此,比喻的技巧,也经常用于诗篇。

我们读读苏轼的《黄州寒食》诗: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云水里。

苏轼另一首《读孟郊诗》: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定壁转饥鼠。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渔舟和小屋,鱼的膏和自己的诗似乎没有交涉,而苏轼却拿来作比,这一点出人意外,可是在云水里的小屋,就无异渔舟在飘浮;把鱼膏煎煮以自说其苦处,也很自然,因而也是入人意中,感到贴切可懂。

由于比喻能把朦胧的事物说得具体生动,诗人就多采用它作描写的手段,山山水水,都可变成比喻的对象,唐代诗人赵嘏写道:“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李颀写道:“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词人秦观也写过“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

诗词中比喻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种以物喻人,称为“托物”。

“托物”以喻,当推屈原的《离骚》最为突出。屈原的《橘颂》更是典范之作。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他就不断用鹰、鹘、马等动物为题材以入诗歌唱。例如写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就把马比作平生奋斗的知己。又如写鹰:“恶鸟飞飞啄金屋,安得尔辈开其群,驱出六合枭鸾分。”都是借物寓意的。到了宋代,在南宋时代曾有《乐府补题》的词集,就是南宋之后一些遗老们用龙涎香、白莲、蝉、莼、蟹五个题目写词,用以抒发他们对故国的哀思的。

从古以来,为了求得诗词语言的形象化,所以很注意比喻,当我们读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不是因比喻得很美而引起无限的联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