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写过这样一首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乍一看,以为这是描写一片池塘的景物诗,再深加体味,按题索意,才知道原来是别有寄托的。诗意是说一本书有似半亩方塘,将书打开就如一面镜子,书的内容有如天光云影,生动而有趣,要问这样澄明湛澈的内容从何而来,是因为书中有思想,就如有源头活水潺潺流来一样,显得十分清纯。因此这首诗就以如此寄托,要人们懂得多读书的好处。
这样的寄托入诗,和比喻似有异曲同工之致,但两者毕竟有所区别。一般的比喻是把事物形容得显豁易解,让读者一望而知;寄托却采用一种比较婉曲、隐晦的手法来表达,使读者通过想象来感受某些事物。例如屈原,他在《离骚》中多用美人香草以自比,影响到后世诗人词人也常用女子自况。连南宋豪放派的词人辛弃疾也不例外。他因受到腐朽卑污的官僚排挤,在政治上不得志,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理想也不能实现,于是就自比为长门宫里的陈皇后来抒发他的愤慨,他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对于古典诗词中有寄托的作品,我们读的时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来考察,了解它隐藏着的意思。
寄托的诗,是较难索解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就反映了这一点,他写的《天涯》诗就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就隐藏着寄托的深意,他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于是联系到沾湿最高的花,这就把身世的悲苦,不得意的牢骚,寄托到莺的身上去了。他希望他的诗能得到上层统治者的同情,从而能援引以改变处境。像这样的诗,虽然“着墨无多,神韵特远”,毕竟是不容易理解的,需要仔细探索,至于另一唐代诗人来鹄写的《云》也有相似而又别有寄托的深意: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诗借写云而寄托讽刺,是早成为传诵之作的,它托讽的是统治者对人民空话连篇,一切措施不能为人民着想,毫无霖雨苍生之念,有似久旱时天空的云块,虽幻出奇峰异状,于人间并无好处,托物之意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