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把崔颢、李白的两首诗放在一起,在欣赏上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据说崔诗传诵一时,李白读了,也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似乎表示心折之意,所以他就不写登黄鹤楼的诗了。但他却以崔诗原韵,写了《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形式、格律与崔诗相似。
这样的两首诗,孰优孰劣呢?值得玩味。我们不必考察两诗作者的诗的风格,对李白诗非浅言所能评价。但不妨就诗论诗,对崔、李之作可以作一比较。
先看崔诗,当崔颢登上武昌黄鹤山的黄鹤楼的时候,俯瞰长江,极目千里。传说中的仙人子安乘黄鹤到此漫游,此楼因而得名。可是仙人早已无影无踪了,只剩下空楼遗迹,面对悠悠千载的白云。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林清晰在望,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也茂盛葱绿。可是游子登临,黄昏日落,乡园邈远,江渺烟波,不能不引起缕缕的愁思。
这是崔颢借景以抒发怀乡的惆怅,格调美,对仗也工,语言流畅。
再看李诗。当李白登上刘宋元嘉时所修筑的凤凰台的时候,他的“凤去台空江自流”就是概括了崔诗开头四句的内容,既点题,也咏台,精练得多。然后在三四两句转入抚今悼古的抒情。李白感慨地说吴晋故国的人物已归黄土,衣冠花草也尽埋蒿莱了。五六两句指出眼前所看到的三山二水风光依旧。最后则慨乎于时势:由于佞臣当道,如浮云遮日。贤者不得其位,帝室遥遥,国事难问,令人忧心不已。以浮云喻邪佞,是陆贾《新语》中的说法:“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是暗指杨国忠、李林甫一干小人了。
从简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两诗的情绪,各有不同,崔颢对着江上烟波,所愁是乡关何处,李白则为浮云蔽日,所念是望帝乡而不见,令人生愁。所以萧士赟认为李白这首诗:“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乎?
抑亦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乎?太白之想,亦可哀也。”可说评点得体。
李白有意摹仿崔颢的诗,痕迹可见,如加比较,格律、气势、思想、章法、艺术概括都胜过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