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中唐时代的刘长卿,以五言诗称誉诗坛,被同时代的文臣权德舆称为“五言长城”。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后来仕途多舛,遭人诬陷,一度系狱苏州,再贬为地方官吏,最后以随州刺史终其身。因此,刘长卿的诗,调雅畅而又自伤,异于浮俗。
这首《逢雪宿芙蓉山》,其中“风雪夜归人”被当代剧作家吴祖光引为剧名,值得玩味。
从诗题就可理解,这是诗人在归途投宿芙蓉山有感而作。
时值天寒地冻,路有积雪,当他踽踽独行于芙蓉山中,日色已晚,不得不找一个寄宿之处。这时的芙蓉山,皑皑白雪,苍凉寂寞,而投宿之家,却是一个贫士所居之所,萧条冷静,与雪景融成一片。在以粗陋不堪的柴门外,由于守门之犬听到有客人到来的音响,于是引出了几声犬吠,主人开门一看,就看到了仆仆于旅途的陌生客人到来过夜。当时的情景是风雪弥漫,人在冒着风雪、踏着夜色归来,也有似主人所经历的感受,于是贫士以同情的态度,令投宿者在凄冷中暂时得到一点温暖,仅仅是这一点温暖,对旅人来说,已是十分可贵的了。
这样一首诗,有如一幅画,画中人在雪夜投宿于山中人家,杂以惊客的犬吠,其中的山景、雪景以及贫士的柴门,就构成了独特的画面,可是描绘得生动,烘托的气氛则冷峭逼人,而且是寓情于景。景,指暮色苍茫,积雪满山;情,指萧条荒冷的贫士所给予诗人的凄凉感受,景中含情,构思工巧,既自然,有诗境,也有余味。
刘长卿擅长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看他写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归得远”,《茱萸湾》:“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不都是具有类似的意境吗?可是刘长卿却能把握“愈小而大,愈促而缓”、“缘情造境,触景抒情”的特色,淡淡写来并不费力,却令人如嚼橄榄。所以令人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刘长卿写景时不带流露感情的词句,却把感情藏于景物之中,例如“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就把今昔盛衰之感有如电影淡出的镜头,不言自见了。
剧作家吴祖光所以取“风雪夜归人”以定剧名,正是寄寓剧中人魏莲生冷峭悲凉的人生遭遇,也想表现一种萧散简远、有如水墨写意画的一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