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72

第72章 花落与花开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代诗人钱起写这首诗时,是天宝年间中了进士,博得功名,当过考功郎中及翰林学士,后来受到社会动乱的影响,于宦场失意而回归故里的时候。当他失意之时,随之而来的是交游冷落。归里时正值春暮,春残景淡,啼鸟稀鸣,他把遭遇与季节之感联系起来,因此起句就暗寓人情冷暖之意。他是江南吴兴人,回到杭、嘉、湖山水秀丽的地方,本来应有故园春的情趣,可是山阴谷口见到的不是怡人美景,却是残春凋景。辛夷花又名木笔花,也被称为迎春花,这时已是开尽了。杏花春雨的江南本来是美的,却也落花漂泊,瓣老轻飏了,花开花落,不是和自己的宦情一样么?

当钱起于春残花落返抵家园之时,却又看到另一种情景,就是一丛丛的幽竹依旧翠色漪漪,摇曳于山窗之下。当繁花似锦时,幽竹并不惹人注目,这时候却不失本色,不改故态,以它在寒暑变迁中耐得住严寒,保持着劲节,构成一派清阴来接待失意归来的主人。钱起睹幽竹而生感,就把幽竹作为知己看待了。所以把它看成知己,是因为山窗幽竹不改其情,不似浮花浪蕊的轻薄。于是这首诗的诗眼就在“不改清阴”。表面上是吟咏归途所见,实则寄托了人情冷暖的感受。

因为钱起经历了动乱,他后来寄情于山水,忘了残酷的现实,曾写过《江行无题》的百首诗,欣赏了“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的静美境界。以唐诗而论,钱起是属于向往隐逸生活的诗人。

说来是极巧的联系,同是写春花以比拟世情的诗,可以举出岑参的《山房春事》来作对比: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是诗人身临梁园旧址感慨而作。梁园就是汉代梁孝王修筑的园林,具有宫室豪华,水木清华之盛。当时的文人名士多曾做过梁孝王的宾客,享受过诗文酒会之乐。可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昔之梁园,经过世变情迁,早已没落荒废了。岑参看到的梁园已换主人,春天日暮,只见飞鸦觅宿,绕园乱飞,景状萧条。极目所至,一切已荡然圮废,只有两三人家散处其中。但是庭树却婆娑依旧,它似乎不知道庭园换主,人去园空,却以自然生物特有的规律,到了春天依旧萌芽绽花,花发似火。这些庭树,绽开的花与旧时并没有两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可是人事呢?却经历了无数沧桑,此景此情,就不能不令游园的人发出万端的感慨了。岑参的感慨集中在“还发”二字。钱起吟出“不改清阴”,主观上是感到竹能情深以待主,岑参吟出花虽“还发”,却伤感于有谁欣赏,旧日赏花者而今又安在的空虚。

两首诗各写春天所见的事物,两诗人的感受不同,但都是抒情佳作,因为具有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