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
但愁花解语,不为老人开。
——刘禹锡:《饮酒看牡丹》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政治生涯中吃过看花的亏。当他被贬连州,后回京师,去玄都观看桃花时,曾写了“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讽刺诗,再一次触犯权贵,于是宦途再度乖舛,终于情怀落寞,老境无聊,这首《饮酒看牡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诗以今日开头,就寄寓了对过去的无穷感慨。他似乎在说:
“过去,因为看花吟诗吃了不少苦头,但却不想改变爱花赏花的癖性,今天对着盛开的牡丹,不妨一醉,纵然再有什么不幸,也自甘心。”牡丹是洛阳名产,素为世人喜爱,洛阳城中的名园,多种植牡丹,极一代之盛。尤以姚魏两家的品种最为著名,古人就以“姚黄魏紫”以称牡丹。也有诗人以“竞夸天下无双绝,独与人间第一春”以赞美牡丹,所以刘禹锡虽然感到自己老了,但能对名花饮酒,仍是人生一件乐事,又何必以得失萦怀呢。
话虽如此,诗人毕竟难免于感伤,“但愁花解语,不为老人开”就是感伤的吐露。花能解语,是赋花以灵性与人性,也如佛家《法华经》所称的解悟相似。唐玄宗就曾把杨贵妃称为“解语花”,夸赞她既美如花,又能领悟唐玄宗的需要而极尽体贴温柔之能事。刘禹锡在这两句诗中却含有相反的情调,他生怕花能解语,不肯为老人而开,嫌老人不知自量,临老风流,有愧于名花。
总之,看花的人各有感受,来自不同的遭遇。曾有一位诗人因考中进士,写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被人骂为浮薄轻佻。刘禹锡平生诗酒风流,如非仕途失意,就不会在寥寥二十字饮酒赏花诗中如此曲折地表达一种老大徒伤的感情。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陆游《闲居自述》),看来无言之美,自有其美,而解语的事物也会给失意者以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