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的艺术魅力
18348900000080

第80章 婉转抒情的魅力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篮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张仲素:《春闺怨》

用精练的语言,描写一种怀念的情态,写得缠绵细腻,却又不露痕迹,我觉得张仲素的《春闺怨》是当之无愧的佳作。

张仲素是唐朝贞元年间人,他了解到唐代开边黩武、安史之乱,以及后来国家多事的局面,曾经使戍边出征的战士家属,遍尝离别之苦,因此他的吟咏,颇多同情于征人怨妇的篇章。他写过:“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为问青青河畔草,几回经雨复经霜”(《秋思赠远》)。但是却以《春闺怨》最具特色。

诗一开头就描写了遥远的塞上边城,边城的柳条在风沙中摇曳。在千万里外江南的家乡呢?芊芊田野之间,已到了采桑的季节了。当桑叶青翠,采摘正忙的时候,有一个淡妆的少妇,手提竹篮,正穿过桑陌之间。可是她虽提着竹篮,却痴痴地在眺望着白云飘浮的远方,心神不定,而且渐渐转为发呆了,忘记采摘桑叶了。为什么这个少妇会有这种忘情的神态呢?啊,原来她满怀心事,在思念着出征塞上的良人,思念缠绕梦魂,她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境迷离惝恍,她有如到了“渔阳鼙鼓动地来”

的长城之南,于梦中见到了她的夫婿……可是毕竟是做梦,梦醒之后仍然是独守空房,泪湿衾枕,辗转直到天明。正因为余梦未醒,神情恍惚,今天虽然身在桑陌之中,却显得有点失态,还在回味夜来的梦境,于是就忘记采摘桑叶了。

“提篮忘采叶,昨夜梦渔阳”的“忘”字和“梦”字,可说是这首小诗的诗眼,也是描写少妇失态的形容词,这种形容词用得极为精当,真是两个字就概括表现出春闺少妇的怨情。可与“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诗人描写征戍之苦、怨妇之情的诗篇很多,而从梦字着墨的诗大抵各有擅长,各有高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是一例。征戍的亲人早已战死在无定河畔的战场了,只因音讯难通,死者仍然成为闺中思念的对象,而且常萦绕于梦中,这是多么沉痛的抒写。更为突出的还有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在艺术构思上不落窠臼,也堪与《春闺怨》媲美。寥寥二十字,写出了一个怨妇的神态,她为了能有一个在梦中与征人相见的酣睡,把窗前树上的啼莺赶走,不让它啼叫,以免干扰她身到辽西的好梦……这首诗虽然不写出季节,但是黄莺婉啭,树碧花开,也正是春天,很巧妙地烘托出了闺中少妇做的正是春梦!

上面谈到的诗,都是用一种婉转抒情的手法,通过想象来表现题旨,我们读了,深深感到具有耐人寻味的情语,不是比明白说出来更有魅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