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男,汉族,1979年生,湖南永州人,湖南工业大学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湖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某地级市申论类考试命题组和阅卷组组长,曾为《今日女报》情感专栏作家,现为《中学生百科》文化专栏作家,某文化传媒公司签约作家。联系方式:157420839@qq。com。
目前主持或主持完成湖南省社科联一般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株洲市社科联课题和湖南工业大学课题各一项,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均排名第二),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六项、校级课题两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摘21篇。其中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等文章5篇。另在《中国青年》、《大公报》、《侨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80余万字,其中2002年至2005年在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发表文章20余篇,引起一定反响;有文章被美国《读者文摘》、《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和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门户网站等转摘,并入选山东省高考模拟试题和中小学辅导教材;入选各类丛书三十余篇;获文学奖项十余次;2008年全国小小说新秀大赛特邀评委。
随着小小说创作的蓬勃发展,小小说评论也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江曾培、汤吉夫、潘亚暾、袁良骏、凌焕新、刘海涛、顾建新、杨晓敏、古远清、范培松、曹惠民、葛乃福、宋家庚、赵朕、王力、乔世华、邢可、赵禹宾、龙钢华、陈勇、刘文良、姚朝文、王晓峰、谢志强、石鸣、高军、侯德云、李利君、卢翎、韦妙才、秦俑、雪弟、张春、陈雄、刘天平、邹汉龙等一大批评论家的加入,更使小小说评论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态势。
“一旦学院派评论家、学者把某种文体当作一种文学现象研究,也就意味着这个文体站稳了脚跟。庆幸的是,微型小说已进入学院派的视野。”在上述名单中,我们可喜的发现,汤吉夫、潘亚暾、袁良骏、凌焕新、刘海涛、顾建新、古远清、范培松、曹惠民、葛乃福、宋家庚、赵朕、王力、乔世华、龙钢华、刘文良、姚朝文、卢翎、韦妙才、雪弟、张春等都来自高校。
而在这批名单中,张春可以算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面孔,但就是这样一位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年轻教师,第一次将小小说带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视野,并以洋洋洒洒3000字的《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凌鼎年撰文指出,“张春教授并不属微型小说圈子的研究学者,这更说明关注微型小说文体的高校中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
其实,从2005年开始,张春就以《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大众文化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小小说》的80000余字硕士论文,开始在小小说评论界崭露头角,并连续在国家级重点文艺评论刊物《文艺理论与批评》(CSSCI源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小小说评论,主持湖南省社科联课题《中国小小说史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的身份,成为助推小小说繁荣发展的生力军,也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界的新锐人物。
一、从创作角度体味小小说。
在小小说评论界,既能进行小小说评论,又能进行小小说创作的人数不多,印象突出的有杨晓敏、凌鼎年、陈勇、刘海涛、龙钢华、秦俑、李永康等,这其中就包括张春。张春进行小小说创作,其实很多人至今还不知道。
张春在开始小小说评论之前,有过长达6年的小小说创作。张春进行小小说创作,据说是在其就读湖南师大中文系开始。湖南师大中文系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著名学者钱基博、杨树达、骆鸿凯、马宗霍等教授曾在这里执教,为该院确立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优良的学术声望。韩少功、何立伟、徐晓鹤、张枣、何顿、阎真、邓皓、李跃、汤素兰等作家也都先后出自于这里。
四年的大学时光和大学毕业之后的多年生活积累,让张春的文学自由之路越走越远。小说、散文、纪实文学都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方向。但让张春自己最满意的还是那些小小说。那些小小说,虽然还没有汇集出版,但都已散落于大报小刊,成为其评论生涯的另外一种点缀。
《及格》是张春的小小说处女作,最先发表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校园文学》。文章发表以后,连续被《青年文摘》、《作家文摘》等多家刊物转载。此后,《奎爷》、《剃头阿六》、《传呼机》、《电话》、《关系》、《左失良机》、《没“病”找病》、《来自木门的遭遇》、《今天我该如何称呼你》、《一声错叫》等文章,相继在《青春》、《杂文月报》、《短篇小说》、《新民晚报》、《北京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发表,并有文章入选《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中国小小说精选》等刊物。
在这些作品中,张春主要关注现代都市人群的无奈,如身处办公室的人群在职务升迁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烦恼(《广州日报》2003.1.10《办公室烦恼》);“韩平”为了能让大家对自己不那么生分,“无可奈何”地说自己是局长的“外甥”(《中国经济时报》2003.3.26《无奈关系》);为了能让自己在优秀评选当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花钱请人来增加人气指数(《每日新报》2003.1.31《人气指数》);省城的领导到乡镇检查工作,得到的总是掌声和各种红包(《中国教师报》2003.7.2《下乡的待遇》);每天的应酬让人头昏脑胀,每天的职务称呼都让人揪心烦躁(《北京法制报》2003.7.25《今天我该如何称呼你》);人家为什么能够如此快地获得升迁,因为人家“大刘”有着深谙官场的腔调(《天府早报》2003.11.9《大刘的官腔》);办公室的同事为什么都用那么怪的眼神看着新上班的小伙子,因为小伙子的一声错叫让人无限遐想,同时也让很多人无限纠结(《杂文月报》2003.12《一声错叫》)。
同时也有对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在《山里汉子》(《湖南科技报》2003.3.6)中给我们车辆推出泥坑的是被我们误解的“山里汉子”;我们总认为自己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其实在现实中我们却不自觉地去违反规章制度,只有在“红领巾小朋友”面前我们才发现自己内心的虚弱(《海峡都市报》2003.3.25《马路天使》);我们总认为对亲人好,却发现我们经常是冷落父母,而他们却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已经不再弱小的我们(《中国经济时报》2003.4.23《早点溢情》);等等。
在小小说创作界,很多人认为搞评论的是自己不会写才去搞研究的,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偏见。当然也确实有一部分评论家不会创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能鉴别一个作品是否优秀。而张春自己认为,搞评论最好能同时会创作,这样可以更为近距离地接触作品,了解作家的所思所想。而对于是否还在从事小小说创作时,他说,小小说评论是其文艺评论的一部分,小小说创作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已经很少接触了,但是对小小说创作界的关注则是一直在进行。他说,很遗憾没有在小小说创作方面搞出一些成绩来,虽然在2003年到2004年期间,小小说的作品发了有一百来篇。
二、从文化角度关注小小说。
张春接触小小说评论,开始于攻读硕士学位期间。2005年,张春考入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在2007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他根据导师和朋友的建议,很快就将新世纪文学界普遍关注的大众文化,与蓬勃发展的小小说进行了有效结合,从此开始了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文化与文学生成机制的学术历程。
进入新的世纪后,当代文学评论发生了质的转变,从纯粹的文学内研究扩充到文学外评论,也就是说更多地是从边缘角度进行嫁接。在这个时期,大众文化正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张春也很快地从蓬勃发展的小小说现象入手,找到了其与大众文化的有效切入点。
张春的硕士论文《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大众文化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小小说》,曾经获得过郑州小小说学会第三届优秀理论奖(2008)。自文章在中国知网发布后,中南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毕业论文,都开始对小小说创作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地研究,甚至有的论文还对张春的论文进行一定量的借鉴。
在这篇长达8万字的硕士论文中,张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精辟的分析。首先探讨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小小说发展轨迹,接着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小说所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即大众文化的普及性和小小说的大众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和小小说的市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小小说的趣味化,大众文化的渗透性和小小说的渗透化,并探讨了小小说对大众文化负面性的反拨,同时高屋建瓴地探讨了前进中的大众文化和小小说的发展前景。
整个论文着眼于大众文化的现实语境,对小小说的发生、发展、兴盛与繁荣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同时提出小小说要进一步实现持续繁荣,必须立足于大众,汲取大众文化之营养,并在这种繁荣过程中有效规避大众文化的某些缺陷;从而使小小说在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当中起到应有的更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这本厚厚的硕士论文曾被张春拆分成了8篇论文,分别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小小说名称多样性研究》、《小小说发展概观与大众文化视阈的考量》、《有种姿态叫反拨——大众文化负面效应中的小小说独特审美研究》、《小小说的大众文化视野考量》、《大众文化语境中当代小小说的审美趣味》、《大众文化语境中小小说娱乐性审美研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小小说创作市场化研究》、《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中小小说的新闻性研究》,分别发表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
除了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对小小说进行研究外,张春还对小小说女作家群进行了集中研究,并在《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和《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连续推出《难以走出性别樊篱的书写——小小说女作家创作群体的女性视野解读》、《智慧、张力与温润:当代女性小小说诗化审美探微》、《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小小说世态书写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小小说女作家群概观及其文化意义》等四篇文章。
这四篇文章是国内目前关注小小说女作家最为集中的评论文章,因为几乎涉及到了目前国内崭露头角的小小说女作家:袁雅琴、陈毓、徐慧芬、何晓、非鱼、刘黎莹、申水霞、珠晶、夏雪勤、高虹、汪静玉、高黎莹、马月霞、汤红玲、谷凡、申剑、彭晓玲、段淑芳、刘柳、张可、沈荼、陈敏、申永霞、刘春莹、宋子平、姚淑清、张文珍、冷月、胡玉、涓涓、匹匹、关宏、史春花、胡丽端、庞颖洁、路也、王银铃、符海丽、田湘钧、许丽萍等百余位女性作家。张春的文章对小小说女作家群的创作情况和创作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女作家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焦点、难点和前进方向,也进行了颇为细致地点评。这项工作在国内外是独一无二的,其本身具有的研究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正如他在文章中指出的,小小说女作家群虽然依然无法走出来自于女性身份的樊篱,但小小说女作家群还是以自己的独特身份让这一暂时弱势的文体更加充实更加灿烂多姿,“她们既在精神追求上延伸着当代女性文学的内核,同时也保持某种传统文化灵性的一脉相传,此外,还在女性视野的挖掘上弥补了众多男性作家在这方面的有意或无意的偏失,这对她们自己还是对小小说这一文学新形式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从历史层面剖析小小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小小说的发展,是世界华文小小说特别是中国小小说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不仅对小小说的生成发展有重要的史料考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小小说进一步地实现独立,成为小说家族的重要一脉。此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张春的倡导和付出的艰辛劳动。
在从史的纵向角度对小小说进行梳理之前,张春已经完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小小说创作倾向上的两个横截面:乡土回眸与城市叙事。2009年第5期和第6期,国家重点文艺理论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连续推出了两篇具有宏观视野的文章,分别是《聆听故土上空飘扬的炊烟——改革语境中的三十年小小说乡土回眸》和《书写浮华背后落定的尘埃——改革语境中的三十年小小说城市叙事》。可见张春已几乎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小小说两大创作体系进行了囊括,文章发表后不仅在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更为后期小小说的纵向研究提供了某些参考。
在《乡土回眸》文章中,张春指出,“纵观近30年的小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关注乡土关注农民的。仅以《当代小小说名家珍藏》(2002)和《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2009)为例,有关乡土的小小说就占了六成左右。由此可见,在小小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乡土题材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体现着作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乡土家园的坚守,昭示着文学发展进程中某些不能移转的关注焦点,也凸显着当下语境中小小说难得的清醒和独特意蕴。”
而在《城市叙事》中,张春则指出,“梳理小小说城市叙事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作品不仅书写着城里人之间的日常故事或是某些城里人回望乡土的寻根情怀,同时还观照着与城市保持若即若离的‘进城乡下人’的生活状态、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究其根本,乃在于小小说作家们充分意识到,‘城市’并非城镇居民的城市,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大众。”文章最后,张春提出了这样的反思:要想在城市中扎稳脚跟,漂泊必将习以为常,流浪或成家常便饭。只不过关于根在哪里的问题,他们或将不再去追寻,即使偶尔为之也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因为可以持续相依的精神家园只在内心。但不管怎么,即使现实中头破血流或无处安身,人们依然需要时刻对自己保持清醒认识,无论是生活在都市还是乡村,这或许是小小说城市叙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2009年3月26日,对于中国小小说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历史时间。这一天的《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刊发了湖南工业大学张春的3000余字稿件——《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该文首次在国内提出了要全面梳理中国小小说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文章发表后,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广泛转载,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摘,美国纪洞天主编的《华文小小说视界》和中国四川李永康主编的《鱼凫文艺》,分别对文章进行了全文转载。山东、福建、河南等省市的高二、高三语文模拟考卷,更以同名题目作为现代文的阅读材料,“百度”还有专门的针对答案的问题咨询。鉴于该文的影响力,湖南工业大学特给予奖励8000元,株洲市委、株洲市政府特奖励并颁发了“炎帝文艺奖”。
文章对当代小小说评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经过一大批作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参与,小小说的理论在三个方面得到了深化:一是理论研究视野获得扩大,二是小小说的精品意识获得广泛认同,三是地域性研究领域获得突破。但同时理论研究中也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一是独立的理论话语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小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技巧归纳尚需要其他角度挖掘,三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四是小小说的批评环节有待发展。
文章认为,考察中国小小说的发展历程,需要重点阐述改革开放后小小说的创作高峰、创作内容、文化形式、大众思潮、小小说流派的发展和演化,具体可从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三个阶段进行考量。当然,文章也指出,对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在国内外没有小小说史研究先例的前提下,既要对当代发展脉络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又不流于表面和程序,做到出新、出奇并具有史料意义,颇有难度和挑战性。
文章强调,深入研究中国小小说史的意义很大,一是填补国内小小说史研究的空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小小说发展;三是为小小说研究的繁荣,甚至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参考;四是将包括大陆、港澳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女性作家等在内的小小说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填补国内单人单篇研究空白,具有系统性。
为了开展小小说史的研究,张春同时申报了株洲市社科联课题、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和湖南省社科联课题,相继获得批复,并拨付了必要的科研经费。课题同时获得邵阳学院龙钢华教授的关注,被纳入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合研究”当中作为子课题。
张春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材料的搜集工作,并完成了《探索中崛起的20世纪80年代小小说》(《中国文艺家》2009.12)、《20世纪90年代小小说纵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等年代系列论文;同时,为了与各年代论文补充,张春目前撰写并发表了《莫美小小说论》(《中国文艺家》2009.11)、《论李永康小小说的审美特征》(《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彭晓玲小小说论》(《钦州学院学报》2001.1)、《李性亮小小说论》(《郴州日报》2001.1)、《论新时期小小说的底层文学性》(《西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等文章。
从1998年至今,张春已经在《中国青年》、《中国校园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50余万字,并有文章被美国《读者文摘》、《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转载,同时还有文章被网友录制为音频在网络上广播。从2004年开始,张春已经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均排名第二)、主持省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3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独著4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摘21篇。
在小小说评论界,张春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因为他是第一个将小小说评论登上《人民日报》的评论家,此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不断刊登小小说评论;他第一次在学界提出要梳理中国小小说史,并连续获批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他第一次集中关注小小说女作家群,同时作为评论家的他自己也在进行创作——这位年轻的湖南工业大学的讲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必将在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领域走出更大一片晴天。(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6月10日)
参考文献:
凌鼎年《走向成熟的微型小说文体》,《钦州学院学报》〔J〕。2009,(5):71.
凌鼎年《走向成熟的微型小说文体》,《钦州学院学报》〔J〕。2009,(5):71.
张 春《难以走出性别樊篱的书写——小小说女作家创作群体的女性视野解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6.
张 春《聆听故土上空飘扬的炊烟——改革语境中的三十年小小说乡土回眸》〔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130.
张 春《书写浮华背后落定的尘埃——改革语境中的三十年小小说城市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