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百家论
18359800000141

第141章 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中国大陆张春访谈录

2008年,在由郑州《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和小小说作家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小小说新秀大赛中,张春作为特约评论员身份进行在线点评,在其简练、优美的文字中,我就获知这是一个在将来会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评论家。2009年,《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小小说作家网第一时间进行了首页置顶发布,秦俑先生直接称呼其为青年评论家张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想对张春先生进行专访。

在推脱了很多次以后,张春终于接受我的采访。2011年的5月2日,我们通过网络就小小说创作、小小说评论和小小说发展前景,展开了一番对话。

陈勇:张春先生,您好,听说您在从事文艺评论以前从事过小小说创作?

张春:陈勇先生好,很高兴接受您的访谈。我早就对您有过关注,这些年来,您一直在小小说评论方面走得很稳健,要向您学习。

其实,我一直喜欢写点东西,记得高中时候在《湖南科技报》发过散文和诗歌,当然更喜欢小说和故事,当时的《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我是经常买。大学时候进入了湖南师大中文系,在这里我接触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其中就包括现在《百花园》、《小小说选刊》杂志社工作的秦俑。

当时我虽然喜欢写点文章,但很大一部分是散文、故事和纪实文学,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就想着怎么通过撰稿赚点钱。当年确实也通过写稿子解决了一下温饱问题,反正情啊爱啊恨啊的东西,自己都不太懂,但是写出来编辑很喜欢,稿子也好发,一天编万把字不觉得累。

秦俑是搞纯文学的。我那时搞的都是通俗文学。但我俩关系很好。当时他在校园文学领域已经有了一些一席之地,快毕业那年他建了一个叫做空房子的网站,这个即是小小说作家网的前身。他是一个很努力很用功的同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他已经离不开小小说了。也正是这股劲,让中国小小说在网络方面走在了华文小小说的前面,他的贡献很大,谈小小说的繁荣发展是绕不开他的。也就是说通过他我认识了更多的小小说作家和评论家,要感谢他。

陈勇:你从事文艺评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会关注小小说?

张春:我从事文艺评论是在湖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攻读期间,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湖南工业大学工作,对高等教育关注较多。读研后,开始对中长篇小说兴趣很浓,因为我本科期间的论文写的是《白鹿精魂论》,研究的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后面又关注阿来、扎西达瓦等小说家。但在硕士论文开题时,我突然想到了一直喜欢的小小说,当时博士、硕士论文涉及小小说的非常少,因此很快就定在了这一块。后来和导师以及秦俑等沟通,就将大众文化引了进来。

陈勇:《百花园》、《小小说选刊》总编杨晓敏是国内公认的小小说事业的推动者,他在大众文化与小小说的结合方面首开先河,你是否赓续了他的一些想法?

张春:杨晓敏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老师。以前经常看《小小说选刊》知道了他的大名,能跟他面对面地请教,还得再次感谢秦俑。

2006年,我为了搜集硕士论文的资料特意去了趟郑州。杨晓敏老师很热情地接见了我,并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料,也对我的论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因此,我的硕士论文里,是赓续了杨晓敏老师的一些想法的,或者说是对他的一些想法进行了一些新的阐释和扩充。

我觉得,大众文化和小小说之间是有一些内在的联系的,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利于改变很多人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粗俗看法,同时也能改变一些人对小小说是个小物什的看法。杨晓敏老师是小小说事业的推动者,他让小小说成为了郑州的一块文化名片,所倡导的小小说金麻雀节,也让国内外的小小说作家、评论家齐聚郑州,对郑州的推介是很有贡献的。

到目前为止,我总共去过郑州两次。两次印象都非常好。第一次就是前面说的2006年,那一次我和郑州晚报的陈泽来编辑见了面,此前他在副刊栏目给我发过不少的文章,这次特意见一面,意义也很大。第二次就是2009年第三届金麻雀节期间,认识了很多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并与他们建立了非常好的联系。总体感觉是河南人都很热情,非常地好客。也对郑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州大地在我脑海里一直有着很深的文化根源的。

陈勇:你刚才说到你在郑州期间认识了很多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你是怎么看待这种交往的?

张春:在小小说界,确实有很多优秀的知名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这三个层面是互相联系的,都对小小说的发展影响很大。没有优秀的作家,也就不会有好的作品;如果没有出色的编辑,作家永远都不会有提高;没有突出的评论家,作家和编辑付出的辛劳将永远得不到总结和扩展。

人不可能封闭地生活,必须要与外界进行交流,不与人进行交流,人就很容易自闭也会缺失很多信息。作为一个评论界的新手,我特别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这么些年来,很多作家、编辑和评论家都帮助过我,在这里我重点提一些评论家。

我记得在硕士论文的后记里提到过刘海涛教授,我和他只是在郑州见过一面,在此之前的2006年写论文时,他给我邮寄了十多本的专著;大连市文联的王晓峰先生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我和在郑州见过一面,之后他也给我邮寄了他的《当下小小说》,这是一本关于大众文化和小小说的最为全面的专著;中国矿业大学的顾建新教授,同样是在郑州见的面,回来后我经常和他通过邮件联系,他每次都是不厌其烦地提供很多资料和信息;凌鼎年先生目前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几次的电话沟通,足见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龙钢华教授和刘文良教授都在湖南,我与刘文良教授同时还是一个单位,虽然他现在已经从小小说开始转向,并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著名理论期刊上进行生态文学方面的理论批评,但是他对小小说的关注一直没有减少;雪弟近年来从事小小说的地域研究,平时沟通也是较多,他很活跃也是一个很勤奋的研究者。

陈勇:我觉得你也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我注意到你是某地级市的人事考试申论类命题组和阅卷组组长,同时你又在短短的四五内刊发了50来篇论文,而且都是在一些诸如《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理论刊物和高等院校学报发表,同时我也注意到你还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过文章,很好奇你的创作状态。

张春: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高校,从事的是高校管理方面的工作,日常行政事务较多,教学和科研算只能算是次要性的。但我一直很重视教学和科研,但囿于工作内容的限制,所以只能是抽空进行。但我知道,自己并不聪明,所以只能靠勤奋。所有的一些论文和课题,都是我在行政工作之余,熬夜加班加点地完成的,确实很辛苦,但也很欣慰,毕竟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陈勇:你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你第一次在学术界提出了为小小说写史的想法。这是否标志着你今后会更多地关注这个方面?

张春:《小小说: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本身就是一个省级课题的申报书,这个课题最后连续获得了几个机构的认同并将其立项资助,可见小小说史的研究正得到学界的认同和肯定。这是国内唯一的以政府机构下拨的小小说史的研究课题。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部分论文已经在各大报刊发表,预计到明年这个时候可以结题并出版最终成果。

邵阳学院龙钢华教授是我的老师,他申报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合研究”,在2009年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资助课题。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国家社科基金的名义进行的小小说的综合研究,意义非常重大。总体来说,我进行的史的研究只是综合研究的一部分,他将其作为了国家课题的子课题,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我也觉得很有意义,那就是龙教授进行的是横向研究,我从事的是纵向研究,二者进行结合,会助推小小说理论批评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除了进行一些史的研究以外,我也一直在进行地域研究,特别是我们湖南的小小说地域研究。湖南小小说作家很多,在业内影响较大的有聂鑫森、王琼华、魏剑美、杨崇德、罗治台、白旭初、何一飞、彭晓玲、伍中正、戴希、李性亮、葛取兵、昌松桥、黄礼军、龙会吟、陈友林、刘吾福、欧湘林、蒋文锋、段淑芳等等。湖南小小说作家研究的论文即将发表。

陈勇:很多评论家都已经开始进行了转向,你现在又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会不会将小小说作为你的博士论文,或者说你是否也会进行转向?

张春:从整体上来说,现在评论界对小小说关注的并不多,我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虽然创作小小说的作者很多,但是小小说能够产生大的影响的几率还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就小小说的创作理论来说,刘海涛教授的研究已基本涵盖了,其他人再想有所突破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综合研究,比如纵向研究,比如地域研究,比如跨界研究,等等。

我的博导李运抟教授主要从事的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研究。他是中国小说学会的常务理事,每年的小说排行榜他都是评委之一,他也关注过小小说发展态势,同时也参加过郑州的小小说研讨会。他支持我进行小小说的一些研究,但最好能够将其他的一些信息包括进来。因此,在博士论文的选题上,我会有选择性地将小小说纳入进来,具体哪个方面的内容目前暂时没有考虑好。

陈勇:希望能够早日听到你的好消息,也愿意看到你在博士论文里提到小小说,那么这肯定是国内外第一个博士关注小小说的。

张春:谢谢,我很愿意这样。当然,您作为国内外小小说研究的高产评论家,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后还要多多向您请教,也请您方便时候给我一些指点和帮助。非常感谢您的采访。说的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海涵。(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