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华往事纪实:入学60年
18359900000003

第3章 离休前致方惠坚、王大中的信

惠坚、大中同志:

七月上旬因冠心病住三院,空闲颇多。今年下半年要离休。如是借空写了两节文字,作为离休前的汇报。送你们阅,并请代我向在三堡参加学校工作会议的同志致意,致敬礼。

传信

1994年8月12日

一、五十年

1944年秋我进入清华(昆明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在校学习五年,1950年前后在校外工作四年,1953年秋回校工作至今41年,入校50年后离休,还留清华。

校中类似于我这种状况的人并不少,但这半个世纪有三点对我有特殊意义:

1.在清华早期确定了我人生的道路和目标,并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付诸实践。

2.清华是一个有理想和目标、自强不息的大群体。这里有许多才华出众的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造诣颇深。这里的大多数人严谨勤奋地工作。特别是来这里学习的青年,是同代人中的佼佼者,清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几十年来,我多方面受到这个群体的熏陶感染、鼓舞教育,从中不断吸取智慧和力量。

3.四十多年前回校工作的初衷是从事专业和教学工作,但工作的实际需要使我不能不以主要精力来参与系或学校的全面建设工作。由于主客观原因,工作中的问题不少。“文革”前主要是一些“左”的错误,使无线电电子学系的一些师生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伤害。具体工作也有各种是非得失。因“文革”,我11年半没有工作。“文革”后,1978年2月起我到学校工作,进入了学校有史以来工作状况最好的年代,开始我并不熟悉我在学校担任的各项工作,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是边干边学,在集体的支持和领导下工作。我感受特深的是:无论在校或系工作,同志们都给我创造了一个环境,使我可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可以放心大胆,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争论是正常的。但在重大问题上,或每逢困难时刻,我们总是一致的。我们很有力量——我深感这是学校工作取得重要发展的基础。

学校选择我担任这个那个工作是受当时客观条件制约的,是具体的。我有三个基本弱点不够符合工作的需要:

1.思想理论水平低,没有专门下过功夫。

2.青中年时代未能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学术无成,实为憾事。

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和实践都不够。

这些对开展学校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都有不利影响。幸运的是,在高景德同志和我共同负责学校全局工作近五年的时间内,学校的领导集体,共同起了领军的作用,特别是高景德同志起着突出的作用。

二、一些宝贵的东西

1.清华从建校开始,在人才培养上一贯坚持优选优教的方针,即所谓“门槛高,要求严”。

2.清华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筹办大学开始,即从各方面选拔人才,遴选和培养第一流的师资队伍,跟踪世界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历经磨难,矢志不移。自30年代即在国内某些方面执牛耳。以后虽多经变迁,但在进军学术前沿、占领科研高地、出人才和成果方面总是处在领先地位。

3.清华师生和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革命与建设中作出杰出贡献。

解放前清华条件相对优越,但不是贵族学校,也不是少爷小姐镀金的地方。师生中知识分子阶层特性重于其他出身成分属性,有志多才者颇众,求是和民主风气较浓。这大约是在学校先进思想能传播扎根,先进分子能成长发展的内在原因。从建校到20年代成立大学,清华年少,经历“五四”运动的熏陶,“三一八”惨案的流血牺牲。此后在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重要年代和关键时刻,清华师生总是出色地战斗在前列。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清华输送的人才多为中坚力量。各年代都成长出一批著名学者专家,成长出一批中央党政各部门、省市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校友更为突出。这种建校以后就显著的历史成果和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展。

4.清华的优良传统、校风、学风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前述三点是学校形成的风气的基础。从20年代引为校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不失为立身处世之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是治学从业的基本精神。五六十年代倡导具有时代特点的“又红又专”,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其他反映某些领域指导思想的特定用语,如“双肩挑”、“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猎枪与干粮”、“三阶段、两点论”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深入人心的。清华优良传统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学校与校友间、校友与校友间的凝聚力。“清华育我,我爱清华”,爱国爱校,人同此心,清华凝聚着大家的感情与荣誉、支持与期望。

5.清华的目标与性质。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教育与研究的结合体。著名的大学必须出高质量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人民持续作出一流的贡献。这些成果和贡献应在实践中受到检验,为社会所承认。清华,从更高一层意义说,是要在若干领域内代表着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并达到世界领先,可以和世界一流抗衡匹敌。清华正向这个目标前进,现在已定了有限期的目标,世界一流又应是今后坚持不懈的长期目标。我们要明确清华是中国人民科技文化生长繁茂的沃土,是培育中华英才的园地。研究的任务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没有完结的;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建设和改造世界的人才,是世代延续的。教育和研究结合的事业是常青的事业,这就是清华的事业的性质,也应是我们想事干事的立足点。

6.党的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这是相当长历史阶段的中国特色。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是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基本任务。对这一点清华党组织一贯是认真下功夫的。要面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向21世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会有各种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从根本上相信青年,我们现在是和他们共同为未来打下基础,而未来的责任是要他们担当的。我们一定能不断前进。

学校的领导是由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党委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核心,这也就是党的领导核心。不要咬文嚼字。这已是十多年来在实践中合理可行的事实。日常工作中党的领导一般抓三件事:一是恰当地明确任务,二是挑选组织适合完成任务的班子(要有青年人)和队伍,三是以支持鼓励为主的督促检查(包括尖锐的批评)。班子和队伍是在胜利完成任务中成长起来的。

气可鼓不可泄。严格要求和必要的批评是鼓实劲的表现。

学校前进中还有两个实际困难。一是经费,解放前清华在经费上有特别来源,是较兄弟学校迅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解放后是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条件,争取支持,政府拨款、科研项目资金、学生收费、产业开发与经营、捐赠与基金等,都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情况根本好转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面对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社会负担,从人员、房屋、土地等各方面如何开创学校向前发展的条件,化解历史形成的负担。这件事要早日筹划,逐步实施。

§§第一篇 回顾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