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哀乐在耳边回荡,难言的悲痛和深深的缅怀之情交织。我们曾期盼小平同志能到回归后的香港看一看,我们也曾多年期盼小平同志能再到他十分关心的清华园来走一走。
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指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推动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人。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时,小平同志主管教育和科研工作。他曾对清华指示“办学校,要按学校工作的规律办,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为清华,也为整个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清华来讲,“文革”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学校总体结构恢复调整的某些重大问题,都是在小平的直接过问下才得以实现的。这一切为学校80年代以来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遵照小平的指示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的各种矛盾中,我们努力使学校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同时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使学校始终保持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势头。
对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应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小平同志一贯强调要教育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关于“又红又专”和“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一直铭记在我们的心中。1978年6月,小平同志指示:“在学校工作的干部,本身要懂行,最主要的经验是这个。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1980年小平同志又说:“今天上午我看了清华大学一个报告。清华大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们这样做很见效,现在学校风气很好。清华大学的经验,应该引起全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一直是鞭策我们做好学校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今天,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们重温小平同志的教导,备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努力探索在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新经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科学大会前的一次座谈会上,小平同志指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这一明确有力的论断澄清了过去长期关于重点高校该不该搞科研、是不是科研搞多了的争论,对于近20年来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清华本科生稳定在万人的规模,而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已培养硕士8935名、博士1320名,在校研究生4700名,其中博士生1500名。相应地,科学研究工作相得益彰,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使学校工作充满了活力。
1983年国庆,小平同志为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一题词的指引下,清华大学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对外开放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出发,从未来21世纪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出发,对学科布局积极进行了调整充实,相继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在充分发挥工科优势的同时,走上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为在下世纪初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华大学师生永远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关怀和教导: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他担任总书记的时候,曾来清华给师生员工作报告;在两次展览会上,参观清华的科研成果。1977年以后,既有上面谈到的关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又红又专、建设和改革方向等大问题,也有帮助学校解决困难的具体指示。清华的一些家属楼就是小平同志指派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来建造的;为纪念“文革”含冤去世的吴晗教授,小平同志为学校建造的景亭题名为“晗亭”;又为怀念已故的蒋南翔校长的图书《蒋南翔纪念文集》题写书名。从这些事情中,我们深感小平同志对学校、对知识分子的真诚关心和爱护。
今天,小平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他对知识分子的一片真情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以加倍的努力来实践他的遗愿,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