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18444100000010

第10章 市县(市区)地名(8)

五代十国闽天德元年(943),王延政据建州,建国号殷,将乐县为其所辖。天德三年,将乐升县为州,取名镛州,又称西镛州。是年八月,南唐灭闽,将乐为南唐所辖。南唐保大四年(946),将乐废州为县,隶属建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治所今南平市),将乐从建州划出,改隶福建路南剑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占领邵武军,改军为路,将乐属邵武路。至元十五年,南剑州升为南剑路,将乐属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改南剑路为延平路,将乐属延平路。

明至清,改延平路为延平府,将乐为延平府所辖。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将乐属北路道(治所今南平市);民国3年,属建安道(治所今南平市)。民国14年,废道改省、县两级制,将乐直属福建省。民国20年,复道制,将乐仍属北路道。

民国20年6月22日,彭雪枫率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六师由泰宁进军将乐,28日解放将乐县城,并成立将乐县革命委员会,隶属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7月,红军撤离将乐。7月下旬,将乐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建立——将乐西区禊里乡革命委员会。民国21年10月22日,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率部在万安境内歼灭国民党守军周志群旅一部,解放将乐北部大片区域。11月,万安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民国22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进入将乐,恢复成立余坊、马岭、泽坊、万安等区革命委员会,建立高坊、洄溪、寺许、里源、安仁等乡苏维埃政权。8月,闽赣军区司令员肖劲光率部包围将乐县城,解放将乐大片区域,成立新路、积善、水南、高唐等区乡苏维埃政府,在将乐、顺昌发展2000余人地方武装;同月,在将乐黄潭成立中共闽中边区特派委员会,隶属闽赣省委。

民国22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4省2市,将乐属延建省。次年,事变失败。

民国23年2月9日,彭德怀军团长率红军第三军团击溃国民党刘和鼎部,再次解放将乐县城。将乐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辖县。是日,朱德总司令抵将乐领导革命斗争;2月中旬,在将乐城关成立中共闽赣省闽中特区委、将乐县革命委员会、中共将乐城市区委员会、将乐县城市革命委员会。

民国23年7月,国民政府实行督察专员制,福建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将乐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所今邵武市)。民国24年10月,福建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将乐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今南平市)。

1950年1月31日,将乐解放,属福建省第二专区(专员公署驻南平);1970年6月,改属三明地区(专员公署驻三明)。1983年4月,三明地区改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乐为三明市辖县。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东坡、闽江支流金溪的中下游,地处26°25′~27°04′,东经117°05′~117°40′,东邻顺昌县,西接泰宁县,南邻明溪县,东南毗沙县,北接邵武市。2011年末,将乐县辖古镛、水南、高唐、白莲、黄潭、万安6个镇,漠源、光明、南口、万全、安仁、大源、余坊7个乡,1个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社区,135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241.1平方千米,总人口17.59万人。

将乐县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1.33万公顷,是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食用菌先进县和福建省烟叶生产重点县;林业方面,有林地面积11.3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690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3.1%,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和“中国毛竹之乡”;矿产方面,已探明的矿产有石灰石、煤、方解石、铅锌矿、萤石等36种,其中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居福建省第一。

将乐是文化大县。将乐人杨时是著名的北宋大理学家,被尊奉为“闽儒鼻祖”、“程氏正宗”,并为世人留下了“程门立雪”刻苦求学的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李寄斩蛇”的发生地也在这里。将乐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并称“将乐三绝”,均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乐人逢婚嫁寿诞,新居乔迁,亲朋欢聚,甚而邻里串门等,都要以擂茶待客。将乐擂茶不仅味芳香,清醇爽口,生津止咳,还有补肝益肾、润燥化结、防暑祛寒、清热解毒、养颜保健的功效,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山纸俗称毛边纸。将乐是国内最早的西山纸产地之一,早在唐代已有造纸业。将乐县龙栖山所产的西山纸与杨家山所产的京纸最负盛名,为将乐西山纸中之精品。将乐西山纸具有纸面光洁细腻、色泽美观、质地柔韧、吸水性好、书写流畅、不滞不溜、防蛀性较好、不易脆变等特点,素有“赛霜斗雪”、“冰清玉洁”之美誉。2005年10月30日,西山纸制作工艺被福建省政府定为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2008年,将乐竹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龙池砚问世于唐代。其石材为千页状天然矿石,颜色纯青,质地松结适度,坚中带柔,不易风化。因此,用其制作的龙池砚,外表光泽莹亮,手感温滑细润,发声铿锵悦耳。使用龙池砚书写作画,发墨细腻耐用,墨色纯净坚韧,字画成色明晰。长期以来,龙池砚一直被文人雅士视为文房中的珍品,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乐还是风景名县。县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玉华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栖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阶山三块国家级旅游品牌,是福建省重点生态旅游区之一。玉华洞位于将乐县城南7千米的天阶山下,全洞总长10千米,主洞长5里,是福建省最长最大的石灰岩溶洞,被誉为“闽山第一洞”,列“中国四大名洞之一”,2002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阶山森林公园位于将乐玉华洞山顶,多怪石异树奇藤,桂花树与岩石构成天然盆景,巧夺天工。公园完整地保存着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原始植物群落,是一座生趣盎然的植物博物馆,被专家们称为是喀斯特地貌上的一片绿洲,2003年12月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龙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将乐县西南部,距县城56千米。保护区平均海拔800米,气候四季分明。境内群峦耸立,流泉飞瀑,奇山胜水,珍稀动植物甚多,风景幽清灵秀。区内植物种类有204科758属1611种。这里有金钱松、长叶榧、天竺桂、半枫荷、观光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有国内少见的巨大南方红豆杉群、柳杉群和古老的金缕梅科大枫香、阿丁枫、山毛榉群落,有黄山松、小叶黄杞、樟、楠等珍稀树木。1989年5月,将乐龙栖山自然保护区被福建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十二、泰宁县

泰宁境域周代为“七闽”(当时散处福建各地以蛇为图腾的古闽族部落)地。战国后期,泰宁境域为闽越王无诸的领地,汉代初属于闽越国,后隶属会稽郡。汉代末年,隶属于孙吴建安县校乡。

泰宁境域历来是个兵家必争的重要军事要塞。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东吴划建安校乡西部地(即今宁化、建宁、泰宁)置绥安县,隶建安郡。东晋义熙元年(405),改绥安县为绥城县;县治设在今建宁城南1.5千米的高沙洲。隋开皇十三年(593),绥城县并入邵武县。唐武德五年(622),从邵武县析出复置绥城县,隶属建州(今建瓯);武德七年又废,并入邵武县;武德八年又复置;贞观三年(629),再次废置绥城县,并入邵武县。绥城县(并入建安县3年,并入邵武县29)实存县级建置337年。

唐贞观四年(630),朝廷命廖轮领兵清剿葫芦二洋(今泰宁开善)的草寇高海、高澄。平定匪乱后,廖轮留其子廖董钊、外甥杨胥马镇守。廖遂屯垦此地,取名“开善”。

唐乾元二年(759),福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董介奏请朝廷将原绥安县划分设“归化、黄连”二镇(归化即今泰宁、黄连即今建宁)。

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封为闽王,统治全闽。他深知“时南唐有并闽意”,而归化镇(今泰宁)是南唐要入侵闽越的必经之道,“遣勇夫镇遏之”。左仆射邹勇夫举家到归化镇时,归化镇“榛芜亘野,烟火仅百家”,十分荒凉。邹勇夫“招集流亡,葺理宅舍,民襁褓而至,始遂生息,五代干戈相寻,独归化人物蕃,田地辟,相安无事”。归化人感恩邹勇夫开疆辟土,保境安民的功绩,尊他为开泰始祖。

后晋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归化镇仍直隶于建州(后改称为镇安军、镇武军)。开运元年(944),南唐攻下建州。二年,改建州为永安军,后为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后以去郡(治邵武县,即今县)遥远,民难输纳,户口稍滋”,改归化镇为归化场;中兴元年(958)升为归化县,属建州。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邵武改设军,归化县改属邵武军。

北宋元丰八年(1085),泰宁籍状元叶祖洽出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掌管天下图籍;这年,正好他的同僚好友、尚书右司郎中张汝贤出任福建路按察使。叶祖洽以“天下无水不朝东”(就山东的泗水向西流了150千米所以才出了孔圣人),而归化县的杉溪从县城到梅口向西流了15千米,也算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应改归化县名。那时,泰宁也还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文风蔚然,文声鹤起,仅熙宁三年(1070)至九年间即出现“七年三科六进士、一状元”。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赵煦准奏,将曲阜孔子阙里的府号“泰宁”赐为县名,以表示爱宠、褒扬和鼓励。从此,归化县改名为泰宁县。

元、明、清,泰宁均隶属邵武管辖。

民国元年(1912),废邵武府。泰宁县改属北路观察使署,后北路观察使署改建安道,泰宁隶属于建安道。民国17年,实行新的省、县制,废建安道,泰宁县直属于福建省政府。

民国20年6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彭雪枫部由梅口、新桥两路进击,首克泰宁,初建泰(宁)、建(宁)、黎(川)革命根据地。6月7日,泰宁革命委员会于杉阳书院成立。7月13日,南乡保卫团团总杨仕聪联合各乡地主武装,乘红军粉碎蒋介石三次“围剿”后回师转移赣南兴国之机,占据泰宁县城。10月9日,红军一方面军由宁化入境,收复泰宁。10月20日,中共泰宁县委成立,隶属于中共江西省委。11月,朱德总司令亲临泰宁,召开群众大会作报告。同月,城内、大均、朱口、大田、梅口、龙安、新桥等7个区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同年冬,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派梁其全(城关胜利二街)、萧宗泉(城关民主街)出席瑞金中央苏维埃第一届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1934),泰宁县为中央革命根据地21个县份之一,后划归闽赣省,是中央根据地突出在东北部的前沿阵地和支援东方军挺进闽中的后方战略补给要地。泰宁县苏维埃政府辖区,有过四次变化:将乐的余坊一带地区因将乐尚为白区而一度归泰宁县管辖;1933年3月,因泰宁县城被白军侵占失守,辖境缩小,为适应军事斗争需要而将建宁的溪口区划属泰宁;于1934年1月将泰宁西北的新桥、大田、溪口三个区划归新建的黎南县管辖;1934年5月,县苏维埃政府退出县城后,明溪的苧畲区、鳌坑区、鳌坊区又划归泰宁领导。

民国23年3月19日苏区沦陷后,泰宁先后属第九、第七、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2月泰宁解放后,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南平专员公署)管辖;1970年6月划归三明专区;1983年4月,隶属三明市。2004年6月,泰宁县启动撤并乡镇工作。2005年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泰宁县撤销大布乡、龙安乡,原大布乡、龙安乡合并设立大龙乡。2005年12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泰宁县龙湖镇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朱口镇。2011年末,泰宁县辖杉城、朱口2个镇,上青、新桥、大田、下渠、开善、梅口、大龙7个乡,6个社区,111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539.38平方千米,总人口13.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