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罗马老城区蜿蜒曲折的街道,去拜访古老的万神殿。这是一座距今两千年的建筑,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竟然能耸立至今,实在是奇迹。
脚下踩着石板路,路边是样式质朴的石头楼房。这些楼房,历史都在千年以上,建造这些楼房时,中国正是盛唐,长安城里也在大兴土木。长安城里当年唐朝人居住过的古宅,现在大概无迹可寻。而罗马城里,这样的千年古建筑,随处可见,而且,里面还住着过日子的现代人。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建筑材质的不同,中国古代砖木结构的建筑,大多无法承受千百年风雨的侵袭,而那些用花岗岩和大理石累砌而成的古罗马建筑,却在风雨中巍然不动。
一条小路走到尽头,眼前豁然开朗,到了万神殿所在的罗通多广场。广场中心有一座方尖碑,那是古埃及人的杰作,埃及曾是罗马帝国的属地,现在欧洲能看到的方尖碑,都是当年从埃及漂洋过海运来的。简朴的方尖碑,被奢华精美的罗马雕塑底座衬托,守望着距离咫尺的万神殿。这个广场,是万神殿的前庭。
万神殿果然气势不凡,八根大立柱,支撑起一个拱形门楣,巍峨庄严,是典型的古希腊风格,使人想起雅典卫城上的帕台农神庙的正门,也是八根立柱,也是拱形门楣,只是万神殿比帕台农神庙要完整得多。帕台农神庙只剩下骨架残垣,而万神殿却保持着建成时的模样,两千年的风雨沧桑,没有改变它的形状。不过万神殿和帕台农神庙还是大不相同的,帕台农神庙是一个巨大的矩形建筑,而万神殿的主体却是一个圆形建筑,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的一种融合。
上台阶,穿过被拱形门楣笼罩的门廊,经过两扇大铜门,就进入了万神殿。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厅堂,地面的直径和厅堂的高度几乎相等。大殿墙上无窗,然而厅堂内日光灿烂,将四壁的景象映照得一片通明。光线何处而来?举头仰望,看见了光源,巨大的穹顶原来是镂空的,穹顶中央是一个圆孔,天光穿孔而入,照亮了厅堂。这可以说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奇迹:直径将近五十米的圆形大厅中,没有一根柱子,圆形穹顶从建筑中腰开始向上收拢,到顶部漏出直径九米的圆孔。整个大殿,仿佛是一个开天窗的巨大球体。这样的建筑设计,必须经过精密的力学和数学的计算,可以想象两千年前古罗马科技的发达。大殿的地面,是彩色的大理石镶嵌成的图案,光滑如镜。大殿中央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些排列规则的小孔,这是排水孔,下雨时,从天窗漏入的雨水,就从这里排走。
这座精美独特的恢宏建筑,最初是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宇宙众神,神像环列四壁,被空中射入的天光均匀而柔和地映照着,让人瞻仰膜拜。公元609年,拜占庭皇帝福卡将这座神庙送给当时的教皇博尼法乔四世,教皇把它改为教堂,用以供奉殉难圣母。神殿变成了教堂,这也是这座建筑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而古罗马的历代皇帝,在这里找到了安眠之地。我沿着大厅走了一圈,看到的是我不认识的皇帝们的陵墓和他们的雕像。那些雕像,以严肃漠然的表情凝视着我,使我感到遥远和隔膜。然而我来这里,是想寻访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选择这里作为他的长眠之地。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拉菲尔。拉菲尔生前为教堂创作了大量壁画,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中,他的油画至今光彩耀目,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比肩而立。据说拉菲尔临终时,向当时的教皇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死后能秘密埋葬在万神殿。教皇答应了他的要求。拉菲尔去世后,人们看不到他公开的墓地,他被悄悄埋葬在万神殿的一角,没有墓碑,没有人知道。但是后来人们还是发现了拉菲尔隐蔽的灵寝,灵寝低矮临壁,贴地而建,没有标识,如无人提示,决不可能找到。拉菲尔灵寝上方,是一尊表情沉静的圣母雕塑,出自拉菲尔的弟子洛伦泽托之手。圣母守护着的这位伟大画家,他曾画活了《圣经》中的无数人物,使传说中的圣者和天使,成为可亲可近的凡人。
站在拉菲尔的墓前,我心中有一个疑问。拉菲尔为什么要选择万神殿作为他的长眠之地?是因为感慨作为一个艺术家,活着的时候地位卑微,所以梦想死后和那些天神和君王比肩?还是因为感慨万神殿的完美绝伦,想默默葬身于此,对古代的建筑设计师、艺术家和工匠们表达他的尊敬?抑或他认为人世喧闹,只有在这神圣之地才能获一方静土安身?没有人给我答案。天光从万神殿的天窗泻入,照亮了拉菲尔墓上的圣母,圣母沉静的目光凝视着每一个寻访者。
万神殿在罗马是一个供人们免费参观的地方,人们可以随意出入这座古老伟大的建筑,在那圆形的穹顶下,仰望日光,遥想悠远的岁月。岁月匆忙,人生短促,不朽不灭的,是人类的智慧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