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18453000000015

第15章 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道德与社会性发展(1)

2011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专访了一个16岁的学生张炘炀。这个年龄的学生大多还在读高中,而张炘炀已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他从小就被叫作神童、天才。两岁半时,他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2006年10岁的他考上大学,2008年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2011年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生。10岁的时候,张炘炀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张炘炀,因为我觉得张炘炀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张炘炀跟记者说:“我博士出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于是,张圻炀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这可把张炘炀的父母愁坏了,而且让他们特别伤心的是,张炘炀说:“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他们,他们应该为此努力。”这让张炘场的父母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冷静地思考: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

1.人品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指的是学问、能力,“行”指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这说明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学问、有能力,还要在品行方面成为学生和世人的模范。对任何一个公民来说,品行端正也是一个重要的、必要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有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德才兼备”,“才”是学生的能力与才干,而“德”就是学生的德性与品行。

司马光曾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害”。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提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一个人的学问和能力表现了这个人“力量”的大小,而这种力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力量的方向。因此,才干和能力决定的是一个人能发挥多大的力量,而品行决定了这个力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

如果时间倒退到16年前,张圻炀的父母面对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普通、善良而又体谅父母的孩子”和“中国最小的博士生”,他们会做何选择?在此,我无意将一个人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人品对立起来,但是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人品相对于他的成绩来说更重要,我们永远要将孩子的人品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通常追求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要生存,二是要幸福。生存是物质方面的追求,幸福是精神方面的追求,而这两个方面是否能够得到满足,都和一个人的品行有极大的关系。

新东方的创办人俞敏洪在博客上发表了很多有关教育孩子的文章,其中一篇文章的主题是“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人品教育”:很多家长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而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勤奋精神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标准。

我从小就特别热爱劳动并且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我在14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我们县里的插秧冠军。17岁时,我是县里优秀的手扶拖拉机手。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

10年后的1995年,新东方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为了鼓励他们回来我特意换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这些人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新东方才会不断地做大,做成美国的上市公司,做成了今天的规模。

一个人想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想要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必须与他人互动与合作。一个人既要和上级领导相处,也要和同事相处,领导信任什么样的人?同事又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合作?这个答案很明显——与品行好的人相处、合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品行好的人,不会被人提防,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这无疑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从俞敏洪的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人品对于他的事业成功来说非常关键,正是他的人品使得那些高智商、高能力的同学可以卸下心防,聚拢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创业。

一位台湾母亲在网络论坛上写了一篇文章——《我家的“23号”女儿》(http://www.babytree.com/community/group27579/topic_1433124.html)。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而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女生”,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爸爸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有一次,他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他调侃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厢。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电视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十二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亲友愕然,面面相觑,连客气话也不知怎么说了,老公的神情则极为尴尬。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数学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至下车,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

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事想告诉我。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默默地打量着正在织围巾的女儿,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在追求人生幸福的方面,一个人的品行也有重要的影响。幸福的核心是内心的安宁与喜悦。一个品行好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更和谐、更少冲突,这一定有助于其形成安宁的生活状态。这个“23号”女儿,同学认可她“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乐观幽默”;老师认可她“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母亲也觉得她“在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许她将来不会有显赫的事业,背后不会有名利的光环,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她很有可能生活得很幸福,也很有可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

2.良好的品行的六个方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六种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品行很重要。

(1)善良

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核心,人们无不极力赞颂善良的品质。

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

——马克·吐温

善良的心就是太阳。——雨果

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培根

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卢梭

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罗曼·罗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善良包含了两种基本的心理成分:一是同情和悲悯,二是友好与利他。同情和悲悯指一个人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体验他人的情感,感受他人的痛苦并产生怜悯之情。利他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网上一位叫邱亮的老师其博客中有一封学生给他写的信:老师你好!其实我觉得王××挺可怜的,她就是有点爱骂人罢了。我相信你还是不了解王××的家世吧!她妈妈和爸爸离婚了,她跟她妈妈一起来到这个后爸家里。我推测,这个后爸应该对她不太好,她的性格可能和这个有点关系吧!同样作为女生,我很同情她,也能理解她,但是不晓得为什么这个班级里的人处处和她作对,当她哭的时候我真的好想和她一起哭,我想和她成为好朋友。老师,请您以后找点时间和她聊聊天吧!她真的很可怜,很孤独!其实我相信她也想改改自己的性格,只不过这么多人和她作对,她能够改好么?您不是说不让每个孩子孤独吗?您就找点空和她说说话吧!

这是一份典型的关于善良的注解,女孩对同学同情、怜悯的心情溢于言表,这就是善良的表现。

请看下面这个寓言故事:

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一位恰好路过的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

请相信,每个人与生倶来都具有善良的基因,孩子的善良不是被植入的,而是被保护和被激发的。善良的基因就像种子一样,能否发芽、成长并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还要依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我在一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有一个男孩写得特别慢,我走到他身边的时候,前面的女生转过身来跟我说:“老师,您别等他了,他是我们班写作业最慢的,我们老师都不要他的作业。”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有些难过,一个孩子怎能在陌生人面前这样说自己的同学呢。如果这个女生说的情况是真实的,那么我想他们的老师是有些缺乏同情心的,而这给学生做了一个消极的榜样,使学生用一种缺乏同情心的方式“伤害”了自己的同学。

2011年12月底,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报道:河北省石家庄一辆35路车上站着一位抱孩子的年轻女子。一名二十多岁民工模样的小伙子主动站了起来,并好心地对这对母子说:“坐这里吧。”谁料,女子并未领小伙子的情,反而瞟了小伙子一眼,说了句:“不坐。”见此情形,小伙子无奈打算重新坐下。女子抱的孩子却开口央求道:“妈妈,我坐我坐。”听闻此言,小伙子又站了起来,准备让孩子坐。此刻,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女子居然冲着孩子发火说:“坐什么坐,不怕脏,不怕得病啊!”

看了这样的报道,真让我不寒而栗!这是一颗怎样坚硬、冰冷而又残酷的心!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人身边,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一次过马路时,前面的一位母亲指着扫马路的工人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跟她一样扫马路!”这句话实在非常残忍,受到伤害的不仅是这位清洁工人,孩子善良的天性也受到了伤害!